最近,小田心最愛的國內綜藝之一《嚮往的生活》上線了啦?不知道各位考研er有沒有忙裏偷閒“慢”(看)一下(集)呢?
從韓國的《三時三餐》《孝利家民宿》《我獨自生活》到我國的《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2017年,慢綜藝在我國異軍突起,成為綜藝收視保障。尤其是湖南衞視的慢綜藝,每期上線都會佔據熱搜,上週《嚮往的生活》中周迅的“出租車”梗歡樂上演,這周“子楓安慰H”情境又觸碰了一大波老阿姨心中的柔情。
“慢綜藝”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小田心告訴你。
目前,學界對於“慢綜藝”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
殷俊、劉瑤認為,“慢綜藝”一詞是近年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着重體現文化品位和知識內涵的產物。嚴格來説,“慢綜藝”不屬於一種新的綜藝節目類型,更像一種創作模式。與“快餐式”流行文化不斷沖刷受眾感官層面的體驗不同,“慢綜藝”更傾向於關注受眾的內心感受,通常以不太具備譁眾取寵的民生性話題、或不太講求時效性的文化類話題為主,從而展開一系列具有思想引導性的情感類節目內容。
馬文青、周文認為,“慢綜藝”不同於以往綜藝節目通過複雜的遊戲環節引發節目衝突、製造節目高潮,“慢綜藝”多以生活化的內容展現人與人之間的質樸情感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慢綜藝適應了觀眾娛樂需求向文化價值需求的轉變,建構了全新的社會鏡像模式。節目中人物田園牧歌般的生活狀態與喧囂的城市生活形成對比,成為觀眾的心靈撫慰劑。
總的來説,“慢綜藝”以體味生活為定位,以模擬生活為形式,努力為觀眾展現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試圖為觀眾在煩擾的城市生活中留有一片舒緩的電視氛圍,幫助其最終獲得安寧的心理環境。可以説,“慢綜藝”是對工具理性追求精確、高效、速度和功利的一種反駁,是人們拋棄消費文化、迴歸本真生活的一種主動選擇。“慢綜藝”可分為傳統文化類,比如《見字如面》;模擬生活類,如《嚮往的生活》;户外旅遊類,如《花兒與少年》。
1.關注人際情感的敍事傾向
節目內容着重關注情感描繪是“慢綜藝”不同於以往綜藝的關鍵點。“慢綜藝”傾向於將節目內容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關注人們最主要的三大情感:友情、愛情、親情。它挖掘更深層次的受眾心理,抓住觀眾內心最柔軟的感性部分。通過展示令人嚮往的人際關係,從情感上滿足觀眾對於和諧關係的探求;通過傳播充滿人情味的敍事內容,為觀眾帶來精神慰藉,提供寄託情感的港灣。觀眾將對於美好情感的嚮往寄託於節目內容之上,從而形成對於節目持續且穩固的關注、熱愛乃至於依賴。這是“慢綜藝”在激烈的電視綜藝市場中成功另闢蹊徑、獲得關注的重要原因。如《嚮往的生活》中這兩期節目中黃磊與周迅講述二十多年前拍戲趣事、張子楓和張婧怡日常閒聊成為觀眾們關注的重點。
2.關注生活細節的內容記錄
首先,“慢綜藝”着重為觀眾展現生活中難以體察的多維視角,培養觀眾對於節目心理認同,以此拉近受眾與節目的心理距離。它以類似紀錄片式的超長待機模式記錄生活,以多機位、無死角的拍攝手法捕捉細節,記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記錄大自然四季的變化,記錄新鮮食材從採摘、烹飪到端上餐桌的過程,記錄家中寵物似乎“掩人耳目”卻令人眼前一亮的成長,記錄嘉賓由陌生到難捨難分的情感培養等這種日常生活中難以被觀察且容易被忽視的內容,並進行後期修飾、壓縮、重組後,平凡生活中的細節景象被放大,並被藝術性、抒情性地表達。
其次,強調並努力挖掘生活之美的表達傾向是烘托“慢綜藝”“慢”字宗旨的關鍵。生活記錄的內容方向決定了“慢綜藝”中空鏡頭的數量往往多於其他類別綜藝。遼闊的大海,閃耀的羣星,葱鬱的農田,翻滾的時蔬,慵懶的寵物,閒適的農夫都是“慢綜藝”中常見的鏡頭內容。這些展現多種生活情景的空鏡頭,在強調生活之美的同時也沖淡了劇情的複雜性,放慢了鏡頭銜接節奏,符合了“慢綜藝”“放慢腳步,迴歸生活”的傳播理念。
再次,“慢綜藝”對於主角的細節記錄有利於消除其作為明星之於觀眾的距離感。如在《嚮往的生活》中,50多個機位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不同明星嘉賓在不同時間面對不同事件所作出的反應,觀眾既能看到偶像歌手晨起懶牀的窘態,也能看見“硬漢”演員酒後泛紅的雙眼……以明星還原草根的參與形式,能夠喚醒受眾對電視節目的參與和主人意識。
最後,觀眾作為觀察者參與到各類事件發生的始末,能夠相對完整地體會人與人、人與環境在互相碰撞中所產生的情感,理解節目所表達的精神內涵。這樣的觀看體驗是一種浸入式體驗。
3.符合節目宗旨的角色選擇與呈現
首先,慢綜藝在明星嘉賓的選擇和呈現上注重於節目宗旨相符合。以往綜藝節目習慣通過設定人物形象從而豐富節目劇情,推動故事發展。“慢綜藝”生活體驗式的節目理念和生活記錄式的節目內容決定了其相對能夠跳脱依靠劇本設定、販賣人設增添戲劇衝突的製作策略。同時,較長的拍攝週期以及無死角式的拍攝手法也決定了“生活觀察類”綜藝,能夠相對真實且直接地展現明星的個人習慣和生活狀態。因此,對於難以在人物形象方面進行周密設計的“慢綜藝”而言,甄選符合主題的恰當嘉賓對於推動劇情發展、奠定節目基調有着關鍵的作用。如《親愛的客棧》中,具有強大生活本領的演員劉濤以積極熱情、聰明能幹的形象完美地擔任了“管家”的角色。其老公王珂憑藉着清晰的商業頭腦和豐富的社會經驗,為“旅社經營”主題增添許多專業支持。他們的通力配合,使得位於瀘沽湖的“親愛的客棧”得以順利運營,並獲取一定收益。由此可見,符合主題內容的嘉賓選擇對於節目的方向定位、情節推動、整體質感都有着巨大的貢獻,只有在劇情順利推動的情況下,情感的表達才有可能得以昇華。
其次,“慢綜藝”中動物角色作為夥伴出現。動物出現在綜藝節目中並不是難得一見的現象,但隨着“慢綜藝”的興起,動物開始更普遍地作為角色參與到情節發展中。如《嚮往的生活》中動物夥伴的出現對於豐富劇情以及表達多重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第3季中雖然“大華”離開讓觀眾感到遺憾,但小H與小O攜四個寶寶“鍋碗瓢盆”與大家見面後,這種遺憾得到了稍許緩解,很多網友表示“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而其它動物狗、雞、羊、鴨、牛的出現也使得明星的鄉村生活更接地氣,增添了許多人文情懷。此外,該節目組還為所有動物嘉賓設立專門微博帳户,以滿足粉絲對於動物夥伴的關注以及宣傳節目的需要。其中擁有44萬粉絲關注的小狗H已然成為該節目的重要明星成員,觀眾不僅能夠在節目中欣賞其可愛的姿態,也可在線下時刻關注其最新動態,這樣的關注背後是深入人心的節目情感與人文價值的培養與傳播。
最後,“慢綜藝”中的素人深化劇情的發展。2016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其中第4條提出:真人秀節目需要關注普通羣眾,避免過度明星化,要提高普通羣眾參與真人秀節目的人數比例。“慢綜藝”就實現了素人的深度參與,它將明星、素人主體融入同一劇情,一同推進故事發展的節目模式則帶來更多的娛樂與情感價值:如《三個院子》《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中餐廳》等模擬經營類真人秀,通過面向市場經營餐廳、旅社的方式與素人進行互動。《嚮往的生活》則是通過深入鄉村生活的方式,與本地居民進行貫穿整季節目的、多方面的往來。素人嘉賓越是深入自然地參與到劇情發展中,節目所產生的戲劇效果及人情基調往往更充沛。這種主客關係的對調激發了受眾對電視節目的主人翁意識,明星與觀眾的距離被拉近。吸納素人深入參與的形式,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消除了傳播主體與觀眾的距離、真實化娛樂節目,大眾的價值渴望從而得到深層次實現。
1.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指人們為了克服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偏差,通過接納外物審美特性和自我調節以彌補心理的空缺,使生理、心理由失衡達到平衡與和諧的一種心理。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只有在接觸某個事物後對其感到滿足才會繼續使用。現代社會的人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大城市,電子媒介發達,人際關係淡漠,類似於《嚮往的生活》這類慢綜藝將悠閒平淡的鄉村生活展現在受眾面前,對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的受眾來説,是一種心理的慰藉與補償。
2.期待和好奇心理
由於每期節目都會出現不同的明星嘉賓(“明星效應”、巨大流量),使節目更具有期待性。受眾期待在更多的節目上看到自己喜歡的偶像,也期待自己的偶像能夠像自己一樣,從精英化走向生活化,同時也好奇如果他們像自己一樣是平凡人,那麼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將自己的期待與好奇投入到他們身上,這既是一種關注也是一種旁觀。社交網絡的發達使現代社會的人們很少再去進行深層次的精神交流,期待與好奇、圍觀與駐足是吃瓜羣眾的常態。如很多網友表示看到吳亦凡、宋茜在《嚮往的生活》徵婚之後,意識到明星和普通人都有過同樣的生活煩惱,因此更加好奇明星真實的生活狀態。
3.安逸心理
多數“慢綜藝”主張迴歸生活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快生活的疲憊中尋找情感追求與精神寄託。如《嚮往的生活》中每位嘉賓在到來之前都打電話告訴蘑菇屋的人菜譜,來到後一起做飯、做農活,相互寒暄 ,一羣最有趣的人做最無聊的事,是一種安逸的心境 ,也是一種嚮往的狀態,更是一種自定義的幸福感(受眾對“歸屬感”的渴望、人文情懷)。
由於“慢綜藝”故事性相對較差,戲劇衝突相對較少,情節設置相對簡單,為增添觀眾欣賞趣味,避免節目陷入乏味枯燥,後期製作對於節目試聽風格的渲染髮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添加抒情音樂、動畫特效、字幕旁白是該類節目為增添觀看趣味慣用的製作技巧。
1.增添觀看趣味的動畫特效
CG(Computer Graphics)動畫特效在“慢綜藝”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佈景裝飾、表情符號、字幕旁白三個方面。其中佈景裝飾為節目中的標誌性道具加以動畫特效。如《嚮往的生活》中奔跑的家禽時常被加以“揮舞的胳臂”效果,使得其再普通不過的奔跑姿勢變得滑稽搞笑。
CG字幕旁白的添加除幫助解釋劇情內容,推動故事發展外,很大程度上還能夠渲染節目氣氛,突出節目主旨。一方面將抒情性文字搭配恰當温情音樂,唯美畫面的剪輯是“慢綜藝”感性效果營造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動畫字幕所呈現的時下流行用語,既豐富了節目語言風格又迎合了年輕觀眾的日常語境。動畫特效的添加極大地豐富了“慢綜藝”的視聽內容,強化了觀賞體驗,提高了觀眾的觀賞趣味。
2.確立“慢”風格的剪輯特色
剪輯能夠鮮明地體現影視片的主題思想,準確地控制影視片的推進節奏從而提高其感染力。“慢綜藝”劇情節奏的把握,氛圍的烘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後期剪輯來完成。
“慢綜藝”的慢更多指前期策劃和後期剪輯上的一種“慢生活”節奏和創作態度:首先,沒有過度懸疑設置的線性剪輯,使得節目的發展如同真實生活一般順暢自然地進行。其次,温馨舒緩的視聽風格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配樂”“調色”“調速”等後期手段的輔助而得以實現。畫面音樂的匹配,色調風格的確立,鏡頭速度的調整都有助於確立剪輯節奏形成舒緩畫風,其中配樂對於情感的烘托起着重要的作用。電視節目依賴音樂告訴觀眾什麼時候需要出現什麼樣的感情。依靠恰當風格的旋律配合匹配的畫面,剪輯能夠極大程度上為“慢綜藝”渲染出詩情畫意的色彩。例如,温情悲傷的音樂永遠是分離時刻的最佳伴奏。節奏流暢、銜接自然、搭配得當的剪輯風格對於“慢”字主旨的傳達有着重要的作用。
1.深耕細作、豐富內涵
慢綜藝節目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明星嘉賓,也不在於節目形態,而是其中諸多獨創性的細節設置,比如敍事風格、環節設置、場面調度,甚至於鏡頭切換、燈光佈置、觀眾互動等各種細微之處的處理。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節目獨特的魅力和市場競爭力,是別人模仿不來的精髓。只有深耕細作,才能強化符號的意義,豐富“慢綜藝”的內涵。
“慢綜藝”首先要在節目內核上下功夫,使受眾不單單是娛樂層面的享受,還要能引發對社會現象和生命哲學的反思。 比如《親愛的客棧》裏王珂在寫給劉濤的信中提到的“我們每天奔波於人世間,卻忘記了如何與自己最愛的人相處”。
關注“人”,避免人物呈現扁平化、模式化,如何更立體、真實地展現人物是“慢綜藝”需要研究的重點。如《忘不了餐廳》之所以選擇五位老人作為主角,一是因為這與節目倡導的價值相關,二是因為它與其他節目的差異性——在這個世界上,每3秒鐘就會有1個人被確診為認知障礙,對患病的他們來説,遺忘和退化不可逆轉,但屬於他們的愛和陪伴卻永遠不會缺席,牽掛和相守是親人間最大的幸福,“你可以忘記全世界,我不想忘記你”正是節目傳達的最核心的態度。
“慢綜藝”的精耕細作還要求我們針對傳播環境的變化進行差異化策略的調整。移動互聯網給視頻的觀賞帶來兩個顯著變化。一個是內容分發不再是電視傳播的一錘子買賣, 而是多平台、 多時空的傳播。二是內容跨屏傳播,受眾在不同時間使用不同的屏幕對視頻進行消費。這要求節目傳播途徑多樣化,特別是尋求與移動互聯網播出平台的合作,增強互動性。成功的節目可以延展IP,實現話題的持久性,開發周邊產品的商業價值。
2.“超真實”呈現慢生活
消費文化的核心要義是建構出來的符號被受眾認可,進而引導其消費。電視真人秀節目通過製造戲劇化的衝突,創造隱私消費、個性消費、文化消費和價值消費。“慢綜藝”缺乏像“快綜藝”裏那樣激烈的對抗,為吸引眼球而注重展現人物間的衝突,這本無可厚非, 但刻意製造或者炒作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並不是明智之舉,利用媒介手段營造“超真實”環境,不斷給予受眾新鮮感,是維持節目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鮑德里亞提出了“超真實”概念,他認為媒介社會里真實與非真實界限模糊,他強調“超”是為了表明媒介社會的真實放大了客觀真實, 是模型產生出來的真實。它不意味着違反真實,而是一種來自於現實但又超越現實的狀態。“慢綜藝”節目中,環境、情節等元素是觀眾日常生活經驗中能感知到的,進而激發觀賞的共鳴,但所有的元素又都不是完全按照觀眾的“經驗”設置,熟悉的元素經過重構形成完全不同於觀眾認知結構的新情況、新問題,這種熟悉又陌生正是電視媒介所擅長製造的“超真實”環境。
3.全景敞視,“還”選擇權給受眾
“全景敞視”理論源於英國哲學家邊沁“圓形監獄”的構想,法國哲學家福柯認為視覺會產生權力,造成觀看者和被看者之間權力的不平衡性。 他以古典社會的全景敞視監獄為隱喻,説明人們受到無所不在的視覺機器的監視。視覺機器有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資本,並設置了權力的分佈,保證了觀看者目光的權威性、強制性,擁有着話語闡釋權。
隨着媒介技術的突飛猛進,監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社會中,監視的主要目的在於控制和規訓,這是權力實施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電視綜藝真人秀中,這種單一目的轉向了多元化目的。觀眾“看” 的行為不僅僅是一種監視,同時也是欣賞、參與、模仿。電視真人秀節目當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攝錄設備,將“被監視對象”的一舉一動暴露在“監視者”面前,受眾潛意識當中產生肆意窺探隱私的權力快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凝視焦點,全景敞視的拍攝手法讓節目參與者“私人”狀態下的身體、語言和行為都被記錄下來、傳播出去,觀眾也在潛移默化地接受着其中的商品信息。
比如《親愛的客棧》中闞清子、紀凌塵同吃的大辣片,劉濤、王珂同款手抓餅,節目嘉賓們所穿服飾、各種隨身物件等,都成為了網絡熱銷款。與單純生硬的廣告植入相比,受眾似乎更樂意為主動搜索的消費行為買單。而事實上,觀眾並不是唯一的“監視者”,收視率、觀眾評論、網絡輿論等一系列大數據將觀眾的動態清晰地呈現在內容製造者和廣告供應商那裏,成為驅動整個利益鏈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