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億人民八個戲”,是哪八個戲?瞭解一半就説明你已經老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類的傳統戲曲被認定為封建流毒,全面禁演,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樣板戲”。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八個,即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它們一起合稱八大樣板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八大樣板戲獨佔戲曲舞台,經電影、電視、廣播反覆強制性播放,因而才有“八億人民八個戲”之説。
這八大樣板戲由於經過多年打磨,在那個缺少娛樂的年代,也確實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因而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尤其是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還有後來改編成京劇的《沙家浜》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更深。
《紅燈記》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及李奶奶、李鐵梅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鬥爭的英雄故事,由中國京劇團《紅燈記》劇組演出,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製。
《智取威虎山》是1958年上海京劇院據曲波小説《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並參考同名話劇改編,最初由上海京劇院一團創演於1958年夏。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由童祥苓飾演的“孤膽英雄”楊子榮也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1963年,北京京劇團將其改編為京劇。改編成京劇的《蘆蕩火種》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洪雪飛飾阿慶嫂,譚元壽飾郭建光,劇名最終被定為《沙家浜》。該劇講述的是抗戰時期江南新四軍浴血抗日的故事,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假意抗戰,暗投日寇,地下共產黨員阿慶嫂依靠以沙奶奶為代表的進步抗日羣眾,巧妙掩護了新四軍傷病員安全傷愈歸隊,最終消滅了盤踞在沙家浜的日偽武裝,繼續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奮戰。
電影《紅色娘子軍》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謝晉執導,祝希娟、王心剛等主演,1960年7月1日上映。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鬥故事。樣板戲的《紅色娘子軍》就是由謝晉執導的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的,1964年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首演成功。《紅色娘子軍》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在芭蕾藝術領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紅色娘子軍》中的音樂有《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
《白毛女》講述的故事是,佃農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為命,喜兒與同村青年農民大春相愛。楊白勞因生活所迫向惡霸地主黃世仁借了高利貸,之後外出逃債,在除夕之夜楊白勞偷偷回家。黃世仁聞訊後強迫楊白勞賣女頂債,楊白勞喝做豆腐用的滷水自殺(在芭蕾舞中被黃世仁用手槍打死)。喜兒被搶進黃家,遭黃世仁姦污,逃入深山,頭髮全白。兩年後,大春隨八路軍回鄉,在山洞裏找到喜兒,替她申冤雪恨。結尾處,村民們和喜兒一起開會批鬥黃家的罪行,慶賀窮苦人的重見天日。
《奇襲白虎團》是由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根據人物原型楊育才的英雄事蹟,參照《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改編加工的現代戰爭類京劇。該劇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嚴偉才在金城戰役中,率領偵察班,在朝鮮人民軍聯絡員韓大年和當地羣眾的協助下,化裝成敵軍,策應主力隊摧毀“白虎團”團部,生擒“白虎團”團長和美國顧問的故事。
《海港》也是改編之作,因為,按照上面的指示,樣板戲中,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於是,上海市決定將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為京劇。故事的大致內容是,碼頭青年工人韓小強輕視裝卸工作,在裝運出國稻、麥過程中,不慎造成散包錯包事故。暗藏敵人錢守維趁機將玻璃纖維放在麥包內,企圖破壞中國國際聲譽。裝卸大隊黨支部書記方海珍一面教育韓小強,同時對錢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並帶領大家連夜翻倉,查清散包,追回錯包,勝利完成援外任務。
《龍江頌》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1962年10月至1963年6月,閩南大地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八個月沒有下一滴雨。為了解救下游幾萬畝水稻田,龍海縣榜山公社黨委委員徐學文在羣眾支持下堵江截流,引水抗旱,“舍小家,保大家”。當地民間藝人據此創作薌曲《榜山風格贊》。這部以抗旱“讓水”為主線的戲一出台,便引起了強烈反響。
除了上述八大樣板戲之外,後來陸續出現的京劇《平原作戰》、《杜鵑山》等9部作品,不在“樣板戲”之列,而被稱為“樣板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