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尷尬:當你走進電影院,看到售票台的熒幕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電影,而你想看的影片卻只有寥寥幾場——不是上午10點,就是晚上11點,有些影院甚至一場沒有。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心中默唸一句“媽蛋!”而這樣的狀況在4、5月尤其明顯。

  在好萊塢大片《速7》 、《復聯2》 前後夾擊、超級IP電影《何以笙簫默》、《左耳》的左右圍攻下,夾縫中求生存的《闖入者》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其上映當日排片率不足1.5%,逼得導演王小帥不得不發公開信,稱“這是一場實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並呼籲廣大觀眾“請你挺我!”

  一時間,“到底是誰在操縱影院排片?”這個只有電影業內人才會關心的話題竟成了普通觀眾討論的焦點。帶着疑問,本期《貴圈》專訪了資深電影發行人耿躍進、享有“中國第一排片手”美譽的唐秀霞、首都電影院總經理於超、UME華星國際影城副總劉暉以及其他多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從業人士,為你全方位揭秘影院排片的背後秘密。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疑問1:排片越高票房越高?人次x票價是關鍵

  所謂排片率,其實就是一部電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間,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場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線,很大程度上影響着票房成績。

  排片率高低懸殊 有人撐死有人餓哭

  王小帥控訴《闖入者》排片不足1.5%

  目前,中國的銀幕總量已經超過27000塊。一般情況下,影院的營業時間是上午10點到晚上24點(午夜場等特殊場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時計算,扣除每場之間15-20分鐘的間隔,一塊銀幕每天可以放映5-6場,全天的放映總量則在13.5萬場至16.2萬場之間,取中間值約為15萬場。

  由於基數較大,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影片如果能佔據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擁有每天5萬場的放映量,絕對是大片水準;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1萬場,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今年4月12日《速7》在國內公映,光“零點場”就超過1萬場,到了白天其排片率又接近60%,達到8.46萬場,一天的放映總量超過9.5萬場創歷史紀錄,首日直取近4億票房。相比之下,王小帥執導的《闖入者》儘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5%,全國只有2000多場放映,首日票房僅50萬,幾乎被判了“死刑”。

  排片率並不是越高越好 還要兼顧上座率

  王導的遭遇,讓更多的觀眾知道了“排片”這個概念,也認識到它對於影片的影響力。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當然不是!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哆啦A夢》口碑發酵,排片穩中有升

  《哆啦A夢:伴我同行》正在國內熱映,目前累計票房已接近3.5億。不過該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強勢。該片發行負責人之一蔡元坦言,其實並非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因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場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影院經理信心下降,進而縮減第二天場次。而如果在場次有一定保證的情況下,影片上座率頗高,造成一票難求的現象,影院經理則會增加放映場次。由於《哆啦A夢》第一天表現良好,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

  一增一減,看似普通實則有着很大差別,因為縮減放映場次就代表着影片熱度在往下走,往往剎不住腳,一瀉千里;增加場次則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而且一票難求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這個片子牛到不行”的錯覺,大家容易一窩蜂地往上哄搶,《北京遇上西雅圖》和《狼圖騰》等片就是代表。

  觀影人次 票價才是衡量票房的標準

  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兩個指標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賣呢?答案依舊是不能!不過“雙高”的影片至少可以為票房創造更多機會。

  實際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個較虛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對的。假設給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點以前或者晚上22點以後的場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見得有用。同樣,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決於影廳的大小,一個100人的小廳,80人看,上座率為80%;而一個500人的大廳,200人看,上座率才40%。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中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約為15%,這意味着大部分座位平時都空着,總的觀眾人次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直接決定票房的是票價和觀影人次。票價是變動的,比如週二電影票是半價、非黃金場次8折、3D影片比2D要貴、不同額度的會員卡可以打折……而觀影人次,則是“排片比例 影片實力 影片熱度”的直接體現,觀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韓國一般都不統計電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統計觀影人次。

  疑問2:影院經理操縱排片?命運握在觀眾手裏

  雖然排片率對電影最終票房的影響不是那麼絕對,但它卻能左右你在影院裏看到什麼電影。那些想看《闖入者》而無門的觀眾,可以集體向影院經理們“投訴”。

  首日排片不看口碑只看賣相

  一部電影要與觀眾見面,首先要經過影院經理的評估:安排什麼時段的場次、多大容量的影廳等。可以説影院經理的一念之間,掌控着電影首日排片的生殺大權。對於片方和發行方來講,要讓影片打動觀眾,首先要打動影院經理,因為“影院經理也是觀眾。”首都電影院總經理於超説。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儘管《何以》上映後頻被吐槽,但仍大賣

  那麼,影院經理的判斷標準又是什麼?作為專業人士,他們在影片上映前會有個基本的預判。這個預判不是去揣測觀眾是否喜歡、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預估有多少觀眾會為這部影片埋單,願意買票的人越多越好。簡單來説,觀眾只要肯花錢就行,喜不喜歡那是他們自己的事。

  而為了完成這個預判,影院經理需要找到更多證據支撐: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點映場是否爆滿、觀眾反應怎麼樣;它的宣傳推廣攻勢是否強大、海報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夠吸引人;另外就是它與年輕觀眾是否走得很近。有着多年排片經驗的唐秀霞説,一部影片上映前,她經常會去網上搜集大家對它的評論,如果評論夠多,不論是罵還是贊,至少説明它關注度高,就要加以重視。

  而上映第一天之後,通過觀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準確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觀眾反應,影院經理會適時加以調整,人多的加場,人少的減場。

  觀眾的選擇決定影片最終命運

  當然,凡事均有例外。即便是經驗老到的影院經理們,也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一手發行過《天地英雄》、《夜宴》、《手機》、《可可西里》等上百部影片的資深發行人耿躍進表示,“其實還是看影片本身,命運在市場手裏,在觀眾手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大年初一公映的《狼圖騰》。由於春節檔強手如雲,影院經理們對於娛樂性不強的《狼圖騰》,普遍不太看好,甚至有人預估其票房只能勉強過億。果不其然,該片首日排片只有10%出頭。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其首日票房卻高達4600萬——這就意味着它擁有着超高的上座率。此後,《狼圖騰》憑藉超強口碑,排片量逐日遞增,最終狂收7億票房,啪啪煽了一堆人的嘴巴。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狼圖騰》在春節檔上演票房逆襲神話

  也有影院經理曾試圖通過自己的干預,引導觀眾選片。2014年春節,《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上映。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經理儘管已經預料到該片票房不會難看,但他本人卻對這種綜藝節目翻拍的電影十分反感,覺得這根本就不是電影,也不建議觀眾看。首映當天,其影院九個廳,經理毅然只排給了《爸爸》一個廳。結果,第二天的票房數據出來後,他不得不給《爸爸》加場,因為“誰都不能跟觀眾過不去”。

  另一位資深電影發行人、中國電影集團的賴侁則酒後笑言,如果片子本身不行,“就算你是影院經理親爹,他也最多隻能給你一天空間”,因為影院自己也得活命。

  這也正是為什麼不少影片都只能在影院“一日遊”的真正原因,它們通過各種渠道、費盡周折終於登錄院線,但上映之後票房反響不好,場次就會立馬驟減,甚至下線。

  疑問3:排片不受外因干擾?分成紅包已是常態

  博納集團的董事長於冬做發行起家,他笑言當年不少電影的排片,都是靠“拼酒”拼出來的。往前倒數10幾年,中國的影院還比較稀少,很多發行人員都是拎着拷貝挨家挨户拜訪影院經理“求放映”,有時候放映合同直接就是在酒桌上籤的,甚至鬧過“一萬票房一杯酒”的故事。

  劉德華、黃曉明為求排片也得“陪酒”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劉德華為電影跑發行,稱“陪酒”太尷尬

  如今互聯網時代,數字拷貝可以直接網絡傳送,省時省力。但是,拼酒的風氣卻並沒有過時。2013年底,香港警匪片《風暴》在國內公映前,身為主演、發行人和監製的劉德華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他再也不想做發行了,因為要陪片商和院線老闆吃飯、喝酒,實在是太尷尬了。

  有着同樣經歷的明星還有黃曉明,今年4月底他投資並主演的電影《何以笙簫默》上映,為了宣傳推廣這部影片,黃曉明也是拼了老命。據五洲電影發行公司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何以笙蕭默》公映前,黃曉明不但親自跑到西安、鄭州等多個城市請影院經理吃飯,還親自給他們夾菜、然後拿着自己的手機與他們“求合影”,玩“麼麼噠”。目的只有一個,博得影院經理的好感,在同等質量影片競爭中,能多給《何以》排片。

  返點分成、塞紅包見怪不怪

  其實再往深一步追究,為了獲得更高的排片,陪飯、陪酒都是小兒科,甚至連返點、塞紅包這種赤裸裸的“賄賂”也早已成為業內常態,尤其在二三四線城市。

  劉德華曾經提過一句“返點”的事情,稱如果選擇與影院“合作”的話,影院會適量增加影片排片,但前提是收取10%的票房返點。據多位院線人士透露,返點現象確實存在,但比例沒有劉德華説的那麼高,上限基本是票房的3%。以《何以笙簫默》為例,影片最終票房3億多,按3%返點的話,也要付出上千萬的代價,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需要説明的是,這個“返點”又分兩種情況,一是返給院線或影院,這算是正大光明的“合作”關係;但更多情況是返給影院經理個人,這就屬於私下“塞紅包”。拿了好處的影院經理會在排片上給予一些比較隱蔽的傾斜。

  給返點、塞紅包已成電影發行業潛規則

  唐秀霞之所以享有“中國第一排”的美譽,除了業務能力,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她從不收紅包,連飯局和酒局也不參加:“因為不收紅包,這個行業裏很多人對我意見很大,感覺我是壞了規矩。”

  不過,即便是收了紅包,影院經理們也不可能徹底拯救一部影片的命運,比如他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給《闖入者》安排30%以上的排片。“其實所謂的傾斜,也只是在兩部影片都差不多的時候稍加照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院線人士透露,比如一部影片原本的排片是7%,另一部影片是8%,將兩部影片的排片數字顛倒過來,就不容易被人察覺。

  除了“返點”和私下塞紅包,還有片方與票務網站的合作包場,甚至也不乏有片方自己掏錢買場次和票房的,目的是想營造一種“火爆”的聲勢,讓更多普通觀眾走進影院。

  排片規則有門道:3D版先考慮 片長短佔優勢

  雖然出現了上述種種亂象,各種影響因素也不一而足,但有一點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影院要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金錢遊戲。“開電影院不是做慈善,直接目的是為了賺錢。”一位影院經理説。於是乎,各種投機取巧的排片規則也應運而生。

  規則1:黃金場次全給大片 小片只剩“垃圾場”

  到底怎麼排片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這裏面就有無窮門道和學問了。比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既然《速7》、《復聯2》這類影片那麼火,為什麼它的排片最高也只有接近70%而不是100%呢,影院全放映它不是更賺錢嗎?

  《闖入者》只排一場,並且屬於無效場次

  這裏面就涉及到一個有效場次和無效場次的問題。所謂有效場次,就是觀眾比較多的場次:比如上午12點至晚上10點,尤其是晚上18點至21點,屬於“黃金場次”,這個時間段影院一定會排觀眾最多的影片,比如《速7》或《復聯2》,甚至可能出現只放某一部影片的情況。

  而上午12點之前和晚上22點之後的場次基本屬於無效場次。對於一家影院來講,由於早上的上座率普遍不高,影院可能只安排5場放映,3場《復聯2》就能滿足需求,另外兩場完全可以挪出來放映《闖入者》和《十二公民》,即便每場只有20個觀眾,但加在一起好歹也有40人。

  規則2:3D版本優先考慮片長短更佔優勢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影片的格式和片長。唐秀霞分析説,影片格式不一樣,票價也不一樣——2D和3D的影片票價至少相差10元以上,所以放映時肯定首先排映3D版。《戰狼》本來也有2D版本,但上映時幾乎沒有影院排2D,因為放3D更能賺錢。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影院只排映《戰狼》3D版本

  此外,影片的片長也是重點考慮因素。比如《哆啦A夢》是95分鐘,《復聯2》是142分鐘。放映2場《復聯2》,足夠放映3場《哆啦A夢》。如果《復聯2》每場50人,平均票價80元,放映2場得到的票房是8000元。《哆啦A夢》就算每場只有40人,平均票價70元,但放映3場它的票房收入就是8400元。雖然只多出了400元,但它的觀影人數要多20人,這20人可能還會在影院消費爆米花或飲料,加起來的利潤要遠遠超過《復聯2》。所以這個時候,院線經理會更願意排《哆啦A夢》,因為可以在單位時間內賺得更多。

  規則3:大廳留給優質片 小廳照顧“特權片”

  第三個因素就是影廳的座位數。現在中國的影院大部分都是多廳影院,少則有五六個廳,多則有10來個廳。這些影廳的大小並不一樣,有的有三四百個座位,有的只有一兩百個、甚至只有幾十個。這種情況下,如果只看放映場次則毫無意義,因為幾十個座的影廳,你可能放映5場才抵得上大廳放映1場的人數。

  基努·裏維斯執導的《太極俠》當年是由萬達投資的,於是上映時萬達院線給旗下影院下達了“指導意見”:每天至少保持4個廳放映。但是,由於該片上座率不行,旗下的不少影院便悄悄將它換到了小廳放映,大廳則放映別的影片。所以《太極俠》看起來場次很高,實際票房卻上不去。

  所以,即便電影是院線或影院自己投資的影片,但為了保證影院利益的最大化,影院經理也只能在面兒上支持,並不能徹底改變它本身的命運。

  他山之石:美國發展多院線 法國政府幹預排片

  中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擁有數十條主流院線,但清一色都是商業院線,過於同質化,因此不同類型的影片不可能在這裏獲得完全公平的待遇,這是王小帥的苦衷。

  美國:多種院線消化不同類型電影

  反觀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美國,不同類型的電影會進入不同類型的院線,各自有自己的發揮空間。比如像《速7》、《復聯2》這樣的影片主要進入商業主流影院,它們大多是多廳影院,主要消費羣體就是青少年。第二類是隻有一兩塊屏幕的藝術影院,主要放映獨立電影、外國電影以及重播經典電影。第三類影院則是汽車影院,它票價低廉,主要放映低成本電影。正因為層次分明,大家各得其所,互相不構成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法國:政府幹預排片最多不能超過1/3

  在法國,政府的態度則更為強硬,會出面干預影院的排片比例。法國文化部長菲莉佩蒂曾介紹説,法國規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個影院的排廳量不能超過三分之一,也不能超過該電影院總場次的三分之一。“這是政府出於保護文化多樣性的考慮做出的硬性規定。市場經濟不等於沒有約束,不等於經營者可以不承擔任何社會責任,沒有約束的市場經濟是業餘的市場經濟。”該措施有效防止了一片獨大、小電影被吞噬的現象。

  中國電影市場仍有待加強

  但在中國,這一切都還不大現實。首先,我們的市場並沒有放開,美國、日本、韓國、甚至包括中國的台灣、香港等,基本都沒有數額限制政策,每年公映的電影多達數百部甚至上千部,中國去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賣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給予限制,沒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須強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難生存。

  其次,中國現在並沒有成熟的藝術院線,中影集團或一些大型影視公司一直吵着要建,可一直只聽雷聲,不見雨點兒,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成本難以回收是根本原因。多位受訪人士建議,一些中小投資影片如果特色十足,走走國際市場、或者投放網絡、以及賣到電視台播放都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總結陳詞:

  不論商業片還是文藝片,創作者肯定都希望它能被更多觀眾看到,這不僅是利益回報,更是價值體現。

  而對影院經理來講,給予一部影片什麼樣的排片,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金錢遊戲,不能用道德標準去評判。畢竟開影院不是做慈善,角逐利潤才是唯一目的。所以當《推拿》、《闖入者》、《十二公民》這類口碑上佳的影片沒有獲得更多排片和商業市場認可的時候,相關主創大可不必灰心喪氣,因為它早已活在人們心中。

  當有一天,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第一、觀眾人次和觀影口味提高、一些影院願意支持多種類型的電影而不把賺錢當做唯一目的的時候,大家自然都有活路。

  主筆&nbsp:喻德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670 字。

轉載請註明: 貴圈:全面揭秘電影院排片潛規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