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5.7分的《八角亭謎霧》和4.4分的《致命願望》, 很明顯沒能撐起2021年的迷霧劇場。

>沒能出現《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這樣的高口碑爆款作品之後,迷霧劇場“以對標美劇的精品化內容和全新的劇場運營模式提升用户觀劇體驗”的初衷也受到了觀眾的質疑。

>作為受關注度最高的懸疑短劇劇場,僅在運營的第二年就出現了內容品質沒有達到觀眾預期的情況,着實讓剛剛對劇場形成信任感的觀眾有些挫敗——好內容才是支撐劇場的根本,而不是靠營銷口碑的劇場來為內容增光。

>迷霧劇場的成立確實推進了影視行業內容品類的進階,讓一些在電影和長劇之間的劇本有了新的生存空間。但是,將劇場與好作品劃等號的同時,也要思考一下儲備內容是否能在同一水平線上,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好作品的口碑來粉飾不及格作品的存在,並不斷為劇場的品牌找存在感,那就是對觀眾的欺騙。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截至發稿前,迷霧劇場已播出劇集相關評分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品牌打響了,內容呢?

>迷霧劇場的記憶點,只停留在了《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

>去年迷霧劇場開播之前,愛奇藝曾經組織了一次看片會,各家媒體一起看了迷霧劇場即將播出的作品,大家都把最心儀的作品鎖定在了《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最後,果真也就只有這兩部作品出圈。

>很快,迷霧劇場與高品質懸疑短劇劃上了等號。

>但隱去這兩部高光作品之後,2020年迷霧劇場播出的《十日遊戲》《非常目擊》《在劫難逃》三部作品,評分分別為7.1、5.5和6.0,除短劇的形式比較新穎之外,這些劇集並沒有在內容上有太高光的表現。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在內容新意上,這幾部作品各有各的切入點,將懸案與社會、法治、家庭鏈接在一起,即便有口碑的滑落,但觀眾對於短劇依舊有信心,這也為今年迷霧劇場的迴歸打下了基礎。

>品牌打響了,內容也就經歷了整體的“包裝”,打上了迷霧劇場的標籤,也要有迷霧劇場的內容水準。大部分觀眾對於《八角亭謎霧》的期待,其實是從期待迷霧劇場迴歸開始的。

>然而,《八角亭謎霧》的內容創新並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即便有懸疑劇中的“硬通貨”——戲骨們的全力加持,最終也未能挽救口碑。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八角亭謎霧》,段奕宏、祖峯

>2021年迷霧劇場的頹勢並非沒有預兆。9月21日,迷霧劇場的第六部(2021年先導片)自制懸疑短劇集《再見,那一天》播出,這部劇透明到很多觀眾可能在看這篇文章時才知道,原來迷霧劇場中,還有這樣一部作品存在。

>僅有6集的《再見,那一天》,用了3天就播完了,豆瓣小組討論量為0,評分6.9,但是評分人數只有3109人。相比去年第一部播出的改編自東野圭吾作品的《十日遊戲》,熱度相去甚遠。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2021年,在迷霧劇場開播的第一部劇《八角亭謎霧》承載了觀眾很多的期望: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小帥擔任總導演;水鄉2019年未破的“八角亭懸案”;花季少女的畸形家庭關係,再加上段奕宏與郝蕾在話劇《戀愛的犀牛》之後的首次再度合作,觀眾的期待值被拉滿,隨後正片播出,觀眾們當初的期待有多高,摔下來就有多疼。

>內容水準和劇場營銷定位的品牌有差異,是觀眾對於迷霧劇場失望的根本原因。有觀眾稱,《八角亭謎霧》是“深淵開局”,《致命願望》的4.4分則直接突破了觀眾的接受底線。

>看過《致命願望》之後,有觀眾甚至發出了“這叫迷霧劇場嗎?應該是迷惑劇場”的感嘆:邏輯線混亂、故事推進也混亂,想要多線並行,強調蝴蝶效應,結果只能是一團亂麻。結果,懸疑的部分是故弄玄虛,科幻的部分也滿是“塑料感”。

>觀眾最喜歡的故事深度、廣度、硬核的推理過程,幾乎都被所謂的“創新”給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家庭關係的探索、科幻懸疑色彩,想要拓寬內容邊界的決心可以理解,但內容與劇場品牌的不對等,也無不可避免會失去一部分觀眾。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原創劇本的窘境

>營銷之外,如果只談作品本身,大家其實不難發現,在迷霧劇場中,IP改編作品和原創作品之間有着巨大的口碑差異。

>《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説,這兩部短劇都穩居迷霧劇場的口碑前兩名,其餘六部作品則口碑參差不齊。

>這就誕生了一個疑問,難道真的只有紫金陳的作品才適合迷霧劇場嗎?失去了紫金陳這個核心競爭力之後,迷霧劇場難道就不迷霧了?

>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在未來得到答案——在今年10月舉行的優酷“2020精品先鑑會”上,平台方官宣與作家紫金陳達成了“未來五年創作三個系列十部作品”的戰略合作。如果迷霧劇場真因失去了紫金陳就一蹶不振的話,那優酷的這些作品播出效果如何,就是在應驗網友們的調侃了。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與其説迷霧劇場依賴紫金陳,不如説懸疑短劇依賴高知名度和內容紮實的IP改編。

>2017年,秦昊、鄧家佳主演額《無證之罪》打開了短劇市場的大門;一年後,原班製片團隊打造的新劇《原生之罪》卻沒能延續前作的口碑。從作品名來看,後者多少有點蹭熱度的意思,但內容上卻毫不相關。

>那一年,迷霧劇場還是原來的奇懸疑劇場,原創作品《悍城》《原生之罪》也僅僅是一次嘗試,最終兩部作品均在及格線之上。當然也又有過猶豫和徘徊,比如《原生之罪》原本可以做成12集的內容,但考慮到觀眾們的觀看習慣,最終還是選擇了傳統的劇集時長。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2017年和2018年的兩次試水,IP改編已經初見成效,不少觀眾至今仍將當年的《無證之罪》奉為經典。但與此同時,原創劇本卻沒有太多水花,從奇懸疑到迷霧劇場,基本都沒能逃出這樣的現狀。

>短劇雖然只有12集,但原創劇本的創作時間並不短,比如《在劫難逃》的劇本創作於2016年,真正和觀眾見面時已經是2020年了——從創作到拍攝經歷了四年,四年時間裏,主創們不斷推演着劇本的邏輯和可能,着實不易。

>小説IP改編作品在小説時期就已擁有了龐大的觀眾羣,也有更多時間去不斷地沉澱內容,挖掘故事深度的客觀現實,相比之下,原創劇本還是稍顯薄弱了一些。懸疑劇最看重的是劇本的紮實程度,即便有再多的知名演員出演,有再多的戲骨護航,也都沒辦法粉飾劇本上的缺陷,《八角亭謎霧》就是這樣的案例。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懸疑小説IP改編都能成功。五元文化出品的《致命願望》就是IP改編中的特例,目前該劇的播出效果也是在提點各位同行:選IP很重要,過多元素的雜糅,可能會擾亂懸疑的根本。

>截至目前,迷霧劇場中,貢獻原創作品最多的就是五元文化,《在劫難逃》《非常目擊》兩部劇集都是五元文化的輸出。除此之外,其他平台的懸疑劇場也有他們的原創作品供應。

>敢於用新人的作品來試水是需要勇氣的,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堅持原創確實不容易,但急於提高作品數量卻無法保證產出的質量,也是需要被重視的問題。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內容儲備與劇場運營

>迷霧劇場無疑加深了愛奇藝與懸疑短劇之間的捆綁,讓觀眾對於平台有了更具象的認知,懸疑劇的觀眾對於愛奇藝也產生了更強的用户粘性,但在平台儲備作品跟不上前作的高水準步伐時,這種信任感也會逐漸消失。

>劇場化運營確實可以將短劇的收益最大化,比如迷霧劇場的標配植入都是某沖劑,這樣的商業運作既滿足了客户需求,也省去了每一部劇都要單獨招商的煩惱。

>但目前迷霧劇場按照年為單位的更新方式,也確實給懸疑短劇的製作帶來了一些壓力。

>據瞭解,迷霧劇場第一年播出的作品大概是從2018年開始籌備的,如《隱秘的角落》導演辛爽就是在2018年年底拿到了該劇12集的分集梗概,那時還沒有迷霧劇場的存在。導演陳奕甫則在2017年就開始看《沉默的真相》原小説了,直到2018年年初才開始進入到項目中。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愛奇藝與五元文化在2018年官宣合作,是“奇懸疑劇場”的首個入駐團隊,但是五元文化出品的幾部原創短劇,這些項目開始創作的時間基本都早於2018年,如《在劫難逃》編劇甄福羣就在2016年時,已開始為該劇創作劇本了。

>三年差不多是一部IP改編懸疑短劇從創作、拍攝、後期製作到與觀眾見面的標準時間。如果是原創劇本,可能需要的時間會更長,《八角亭謎霧》也是在2018年開始創作的劇本,但播出時間卻晚於同期開始創作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將近一年時間。

>迷霧劇場如今已播出的作品,基本上都經歷了3~4年的製作過程,而迷霧劇場則是按年為單位更新的劇場式運營:第一年更新了5部作品,到了第二年,算上所謂的“先導片”,勉強湊了5部。這説明平台需要強大的內容儲備,用來滿足劇場運營的更新需求。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兩季迷霧劇場官宣海報

>今年5月,愛奇藝公佈的片單中迷霧劇場共有7部作品,分別是《誰是兇手》《淘金》《致命願望》《八角亭謎霧》《獵罪圖鑑》《迷·途》《暗夜行者》。

>而在今年10月愛奇藝公佈的2022年片單中,迷霧劇場的全新儲備內容共有3部,其中陳正道執導,宋威龍、文淇主演的《仿生人間》已在5月份的片單中公佈,但當時並沒有被納入迷霧劇場;《暗夜行者》則在5月份的迷霧劇場片單中公佈過。全新的內容只有《無證之罪》導演呂行攜手《隱秘的角落》編劇潘依然的《回來的女兒》。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

>懸疑短劇在劇本創作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後期審查過程中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不確定因素,想要以年為週期來運作迷霧劇場,並非易事。

>迷霧劇場在第二年已略顯疲態,平台苦於沒有爆款高口碑作品來支撐,觀眾也就只能一次又一次失望。平台劇場運營週期和內容製作週期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積蓄,這是未來擺在迷霧劇場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接連兩部作品不及格,迷霧劇場為何第二年就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