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孫綺曼
“句句不提窮,句句都是窮。”
最近,國貨老品牌蜂花因“哭窮”言論出了圈:有網友調侃蜂花外包裝設計廉價土味,讓其參加大廣賽提高知名度,蜂花一句“這個要花錢吧?”引發熱議;一網友在蜂花抖音官方號下評論蜂花護髮素塑料包裝略顯廉價,蜂花則回覆:“我們其實本來就很廉價”……
面對網友的破產“擔憂”,11月16日蜂花官方回應稱,請大家放心,公司不會倒閉,同時還表示,蜂花10年僅漲2元,未來也不會因為火了就漲價。記者也發現,蜂花在其直播間中打上了“蜂花正茂”的字樣。在這場互聯網狂歡的擁簇下,在一天之內賣了平時一個月量的蜂花蒙了,忙勸大家理性消費。
這樣的情景是那麼似曾相識。今年7月,國產運動品牌鴻星爾克因在河南洪災期間捐款而躥紅,網友線上線下齊掃蕩,讓其銷售業績一度猛翻逾50倍。而如今,野性消費者離場,鴻星爾克門店人流鋭減,抖音粉絲量也直線下降。
託舉着這一場場互聯網狂歡的,是許多正成為消費主力的新生代消費者,他們對名牌的仰慕相對較低,在經歷了香港迴歸、加入世貿、申奧成功等一樁樁國家大事之後,也擁有了比以往更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情懷,對於國貨天然有着更高的接受度。他們往往會在一波狂熱的情感襲來時將情懷“變現”,以行動支持國貨。但在情緒消散之後,他們也依然會直面真實的需求。
可見,對老國貨來説,互聯網的關注確實能夠帶來一波潮湧般的流量,但浪潮逝去後,如何讓關注度轉化為購買率,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國貨崛起,依靠的不能只是情懷和噱頭,更不能是“自嗨”式的營銷。包裝確是外表,能留住消費者的永遠是產品和初心。身處民族情懷爆發、中國製造崛起、中國設計覺醒的如今,國貨品牌更要思考如何把長板加長,把短板補齊,構築屬於自己的護城河,才是讓老國貨寫好新故事的關鍵所在。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