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洲(左)與搭檔韓景軒在表演相聲。 廣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華歷史——”“幾千年。”
“光輝的業績——”“説不完。”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清脆的快板聲中,一句句字正腔圓的唱詞從安徽省廣德市文化館小劇場裏傳來。
快板《長征》、相聲《彩禮》……當地文藝宣講志願者廖志洲與搭檔一個小時的曲藝專場演出,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論斷和新方向,通過藝術化呈現,讓現場的觀眾“大飽眼福”。
在鄉村的舞台上,廖志洲運用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將傳統文化表演與當下移風易俗熱點緊密結合,引導羣眾從自身做起抵制鋪張浪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
他創作的作品有料有趣接地氣,是因為靈感大多源於自身的經歷與見聞。
本次專場演出的相聲《彩禮》,便是如此。一次下鄉時, 他偶然聽見一對夫妻關於農村嫁娶時關於“天價彩禮”而產生的討論,回家便開始構思這部作品,進行藝術加工。
作品中,他以“彩禮”為意象,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折射出經濟發展的變遷。
他將老一輩兒的“彩禮”概括為“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響的是錄音機;將年輕一代的“三轉一響”總結為:我圍着你轉、你圍着孩子轉、大家圍着家轉,響的是支付寶收付款的叮咚聲。
他預測下一輩的“三轉一響”是家圍着主人轉(人工智能),醫生圍着病人轉(醫療服務越來越全面),飛機圍着乘客轉(小汽車算什麼,家家户户都買飛機),一響就是生活隨着掌聲響(日子越過越美好)!
因為接地氣、包袱強、理論深,這部作品還獲得安徽省第十屆曲藝節優秀作品獎。
1995年出生的廖志洲是廣德人,畢業於遼寧科技大學曲藝表演專業。2017年開始,他拜相聲教育家和劇作家為師學習相聲藝術和曲藝創作。
“平鋪直敍,不是曲藝。”在他看來,評書的創作首要就是故事情節,作品想要吸引人,內容必須一波三折。故事要精彩,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
他的從業路如他的作品情節一般,也稱得上是“一波三折”。
畢業後,他憑着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兒加入創業大軍,在黃山辦起自己的曲藝劇場,想要幹出一番事業,他每天説單口相聲、説評書、唱快板,一場持續兩個小時左右。然而劇場收益甚微,直到最後,劇場只剩他一人,此次創業也以失敗告終。
此後,他入職合肥一家企業,開始當“按部就班”的職場人,但心中仍留存着對曲藝的那份希望與追求。
2019年,過了一段“安穩”生活的廖志洲,又迎來了新的機遇。
偶然中,他得知廣德缺少語言類節目的人才,經人引薦回到廣德市文化和旅遊局。恰逢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際,他結合本職工作,創作並表演相聲《怎樣文明》、快板《勇立潮頭爭第一》等7個相關題材作品,用方言和評書的形式開展藝術化宣講。
2020年7月,廣德市利用文化中心小劇場打造了品牌文藝志願服務項目——羣文書場,每週五晚7點,廖志洲都會駐場演出。只木桌一張、方帕一條、醒木一塊,小小一方天地,卻能道出大千世界。台上演員你一言我一語,滔滔不絕,演到興起處還輔以生動的肢體語言,台下亦是座無虛席。
如何讓作品能夠滿足不同羣體的觀眾需求,非常難拿捏。對於一些歲數比較大的觀眾,他們的知識儲備以及對人情世故的理解都更為豐富,自己就更得在作品上花心思,讓他們聽得進,聽得懂。
為此,廖志洲決定,一部作品誕生後,先請父母欣賞一遍。“記得有一次在寫宣傳勤儉節約的評書《美食博主現形記》時,我總不滿意,反覆修改磨合,每改一遍都讓爸媽聽,再做修改。等作品達到我滿意的程度,爸媽也會背了。我在家裏背台詞,有時候想不起來,他們還會給我提詞,背得比我還熟練。”
迄今為止,廖志洲在文化館小劇場累計演出130餘場,講述長篇評書5部,原創短篇評書26篇、相聲41段、快板27段、小品15篇。
2020年,廖志洲還嘗試直播評書和相聲,儘管首場直播只有20多位網友在線觀看,但他精心打磨腳本,力爭讓內容有“料”還要有趣。
如今,他開始踐行另一份責任——定期教授青少年兒童學習曲藝文化。在他看來,一個人的夢,只是個夢。如果能讓曲藝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葉茂,那才是夢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