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致敬中國驕傲,體悟國士精神。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網易雲音樂共同推出的《你好,鍾南山》音頻節目正式上線。每期節目邀請一位青年正能量嘉賓講述鍾南山院士的故事。在故事裏感悟,奮鬥者負重前行,步履鏗鏘;在聲音中探尋,追夢人追光而上,乘風破浪。讓我們一起聆聽那些感人的故事,領略振奮人心的榜樣力量。
致敬中國驕傲,體悟國士精神,歡迎收聽:
大家好,我是張雪迎。歡迎收聽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網易雲音樂共同打造的音頻節目《你好,鍾南山》。
時時刻刻為患者着想,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這不僅是鍾院士的寫照,更是全體中國醫護工作者的寫照。特別值得驕傲的是,在此次抗疫鬥爭中,越來越多青年人挺身而出,上演了一幕幕蕩氣迴腸的青春史詩。
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他們戴上口罩、護目鏡,穿上防護服,向險而行。
為了不浪費防護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患者,他們常常不喝水、也不吃東西;臉上被口罩壓出血印、起了水泡,依然堅守一線,照顧每個患者的起居;夜晚值班不敢睡,清理排泄物不怕髒;他們説:“想讓救治的遺憾少一些,這樣患者的希望才會多一些”……
曾經被説嬌滴滴的一代,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同樣的一幕還發生在東京奧運賽場上。從頂住壓力、一槍奪首金的楊倩到千錘百煉造就“水花消失術”的全紅嬋,一個個“00後”小將不僅走到了前台,還贏得了榮耀,逐漸成為為國爭光的主力軍。
據統計,這次出戰東京的“00後”多達50餘名,他們個個都是好樣的!青春的力量,時代的脊樑,讓我們一起為勇於擔當中國青年點贊!
做學問,他求真務實;救患者,他無畏逆行!
從非典到新冠,一番番挺身而出,一次次不負人民。從火線宣誓到迎戰病毒,護山河無恙,凝華夏齊心!
“我們要盡力降低病死率!”病情就是號角、時間就是生命。雖已84歲高齡,仍要堅守一線,查病房、救重症、不辭辛勞……
今天我們就通過“心繫病人”的鐘南山,聊聊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2020年3月13日下午,伴着早春的第一縷暖風吹過,為疫情奔波了將近兩個月的鐘南山,久違地露出一絲笑容,緊皺的眉頭終於漸漸舒展開來。
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在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和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ICU病房裏住了42天的彭女士,終於可以轉到普通病房了。
回想起自己在“鬼門關”的經歷,彭女士感慨萬千,因為她還有另一個身份,一位年輕的準媽媽。
事情還要從42天前説起,2月1日,廣東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接到一例特殊的新冠確診病例:懷孕逾35周的孕婦。創生與毀滅的疊加,好像是命運跟她開的一個玩笑,讓彭女士無力對抗。
休克、呼吸窘迫,一系列高危、致死信號接踵出現……時間就是生命,而且還不止一條。從一開始,救援就達到了“爭分奪秒”的程度。
彭女士被緊急轉送到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忙碌在廣醫一院的鐘南山隨即火速參與遠程會診連線,當聽聞患者才31歲、還有身孕在身,他語重心長地對醫護人員説:“這麼年輕的生命,一定要救活她!”“拜託你們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鍾老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危重病患者彭女士的命,硬是被他們從死神手裏給奪了回來。每每看到患者康復,都是鍾老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在他的眼裏,病人就是親人。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廣州日報》就曾報道:鍾南山一直照顧廣州一間小煤店的困難職工屈潔瓊,從病情到生活,時間長達十幾年,直到1996年屈潔瓊病逝。臨終前,屈潔瓊説,鍾南山如同她的再生父母。
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已經成為了鍾南山的習慣。每當冬天來臨,他都要用手焐熱聽診器,才給病人聽診。即便已是耄耋高齡,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他都是主動俯下身子,把病人扶起來做觸診,然後再扶着病人躺下,為病人掖好被子。無論病人是少年還是壯年,也無論病人的病情如何,即使有嚴重的傳染性,鍾南山也都一視同仁。
有的時候,病人要從西安或者是別的地方來廣州看病,鍾南山就告訴病人不必跑這麼遠。他給病人介紹一個當地醫生,讓病人在當地就醫、開藥。
他説,醫院這麼做,安排本地就醫我們的收入是會少一點,但是要為病人去考慮。有的時候,病人沒有錢,醫生要儘量為病人提供一個簡單的治療方法;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醫生必須教會病人如何用藥。
一切從病人角度出發,一切為了治病救人,絕不侷限於自己的專業,是鍾老的一貫作風。只要遇到呼吸系統疾病以外的問題,他便會組織不同學科的醫生一起來會診解決。“醫生給病人看病,不能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鍾南山如是説。
時時刻刻為患者着想,鍾南山不僅自己做到了,還在用實際行動影響着一批又一批的學子。他常常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要長期跟蹤研究病人病情、不要輕信權威論斷,遇上疑難雜症不要怕難、要去享受挑戰的過程。
他常説:“病人到了你這裏,你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那他找你有什麼用呢?不要説凡是自己搞不定的,就轉上去算了,要想辦法,要學會思維的方式,要為病人考慮。”
曾經,西安有個礦工的女兒,14歲,患了很嚴重的哮喘。這病發作起來很嚇人,鍾南山一直安慰她不要緊張。在廣州治療時,她還發作過一次,這引起了鍾老學生的懷疑:“為什麼我們這麼用藥,她還發作呢?”鍾南山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讓學生長期跟蹤觀察,在發展中找尋辦法,用事實來回答事實。
一段時間後,隨着更多的檢查報告比較,大家漸漸發現:真正影響患者的根本不是什麼哮喘,而是由於常年煩悶鬱積於胸造成了心理問題,患者不知道該如何排解不開心,只好通過“瘋癲的狀態”來獲得片刻的安寧。
於是,他們請來了心理醫生來進行干預,再配合相關的藥物,漸漸地、“哮喘”問題也被治癒了。
“我們做醫生的,不光要懂治病,還要會救人,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病患的各類問題,讓病人可以完全放心的信任你,才是真正的醫德。”鍾南山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