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抗疫劇,《在一起》為何評價如此高?
每一個擁有感動的時代都值得被續寫,文人有筆、樂曲家有歌、而我們有記錄各行各業真實人物與故事的抗疫劇。
從一月的驚險波折到如今形勢逐漸走向平穩,我們聆聽過張學友的《等風雨經過》、王力宏的《堅信愛會贏》等歌曲,以此鼓勵與安慰。也看過城市最沉默的夜晚,更感受過來自各地的發聲和支持。
雖然同行者是手把手的柴,但逆行者才是最灼熱的火。
將典型感動的人物打造成單元劇形式,跨度從醫護人員、社會小眾羣體到病人,全方位展示艱辛經歷。既有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又有温情凝聚,處處戳中人心。
從切身處地的經歷到陌生人的扶持,從一個城市突然的安靜到夜晚呼聲不斷的鼓勵,從遠行的佝僂背影到眼前紅腫的勒痕,這部劇讓共情達到了極致,將感動連接到整片大地和無數羣眾,為他人也為自己。
抗疫劇也可稱時代報告劇,中心思想是寫實而非譁眾取寵。
《最美逆行者》雖然展現了非常正能量的主旋律,但也在"女性"話題上遭到了議論。
一部劇應該以現實為主,刻畫為輔。
可這部劇卻將女性擺在低位置,從女司機抗拒支援到女醫護人員被換下,中心思想是妻子要照顧老人孩子,似乎失去了抗疫劇的內核。
那《在一起》就更重視描繪"情景",先由明星飾演的主要角色引入觀眾,隨後用緊湊的劇情剝離明星效果,讓觀眾的目光從部分轉入整體,由此產生強烈的共鳴。
《生命的拐點》——人類不能讓時間暫停,但人類可以創造拐點。
《生命的拐點》是衝突性非常強烈的一個單元,於時間最無措,於人心最慌忙,於救助手段和命令最無助。
作為最先接觸肺炎的醫院,雖然有業界前輩張漢青院長(張嘉譯飾演的患有漸凍症的醫生)和愛徒譚松林(週一圍飾演)坐鎮,但依舊陷入焦慮和恐慌。
作為經歷過非典、禽流感的老醫生,張漢清果斷定義這場肺炎不可小覷。然而愛徒譚松林卻很遲疑,過早下結論既得不到患者的認可又需要繁瑣的手續。但是在生命面前,先是醫生再是院長,先是救人再是社會條條框框。
在收容大量病人並且防護用品不足的情況下,張漢清選擇了先改造醫院、譚松林選擇夜夜研究病情、所有醫護人員含着苦和淚保護患者不顧傳染。領導輕描淡寫的下達命令和醫生們面對生死的悲痛形成對比。
《生命的拐點》的節奏非常快,從發現疫情到忙成一團只有短短十幾分鍾。但是從高強度醫護工作中滲透的細節,卻讓所有人感動。
張漢清院長從未主動提及漸凍症,但是從騎車時的無力、走路時一瘸一拐、拍桌子站不起來到上樓梯無法抬起腳,都説明他忍着痛苦履行醫生職責。
兩集劇情最後用一句話結束了這段直面生命流逝和提心吊膽的日子,似乎是不必讚美,只希望餘下日子我們好好的"在一起"。
責任綁架,俗了
責任使然?庸俗了人性的堅韌和人心的偉大。
《在一起》的真實感還在於還原了疫情期間的恐懼、悲傷以及困難,用大量負面的現實襯托人物的正面。
《生命的拐點》寫盡了醫院的巨大壓力;《擺渡人》詮釋了小人物的銜接性;《同行》讚美了逆行者獨行的不畏怯;《救護者》痛擊生死的殘酷。
《擺渡人》中,辜勇(雷佳音飾演)是普通的外賣小哥,平小安(倪妮飾演)是年輕的小護士,他(她)們是生活中最簡單的人,卻在疫情面前銜接了生命、城市和人情。
即使有責任,每個人也會想逃避。但是人心的強大,是於責任、情感多重交錯下成長的果實。
人心裏:最後外賣小哥留在武漢,並且白天配送物資,晚上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休息。小護士崩潰後又回到了醫院,拿着父母做的食物強忍傷心。
逃避的逆行是責任,責任的逆行的勇敢。
《在一起》這部劇以點畫面,從一個個小人物匯聚到整體的醫院、社會以及疫情援助,再從大方面昇華疫情時期的感情,無論從細節還是節奏把握都深深抓住了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