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主旋律”正在成為“新主流大片”

“紅色主旋律”正在成為“新主流大片”

近年來,眾多主旋律影片以精深的主題表達、精湛的藝術表現、精良的技術製作,贏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論壇上, “紅色經典” “主旋律” “主流商業大片”等關鍵詞被高頻提及。

一個觀點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認同:中國主旋律電影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獲得越來越熱烈的市場反饋;一批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紅色經典正在成為“新主流大片”。

“能夠用影像表現和記錄我們黨、我們國家曾經的來路,是我們電影人的驕傲。”在日前舉行的“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探索”論壇上,製片人梁靜如是説。電影業的代表們紛紛表示:不管技術如何迭代,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初心不變,那便是為時代、為人民而創作;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突破圈層,打動各個年齡階段的觀眾。

一部主旋律電影是否成功,關鍵在“怎麼拍”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金剛川》編劇趙寧宇認為,中國主旋律電影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湧現出一批優秀代表作;2002年、2003年,電影產業改革,主旋律影片升級,在敍事、視聽美學、人物定位和觀眾共情上,給了這代創作者很深的影響;到了當下階段,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電影人投入到“新主流大片”的創作中,各方面成績都非常不錯,並不斷在探索中前進。

梁靜先後操刀《我和我的祖國》 《金剛川》和即將上映的《革命者》等主旋律影片。她認為: “主旋律電影其實就是主流電影,因為它的價值觀就代表了一種正能量。在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電影,而且都相對在商業上非常成功,我們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探索。”

“越經典的題材越有潛力和可能作出新的詮釋。所以我們把紅色題材電影理解為是‘新主流電影’。”《1921》的聯合導演鄭大聖説。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該片剛剛與第一批觀眾見面,引起了熱烈反響。

“如今的主旋律電影,也可稱之為主流商業大片,它們藝術質量上乘,在獲得了好口碑的同時拿下高票房,贏得更多年輕觀眾的喜愛。”《張思德》 《雲水謠》 《鐵人》導演尹力強調,優秀的主旋律電影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迴歸電影本體,迴歸市場,迴歸藝術規律。 “只要真的用心動情,電影人既能夠吸引觀眾還能夠感動觀眾,進而用自己的作品來征服觀眾、震撼觀眾。”

不炫技的感人故事和生動表演,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隨着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在主旋律電影向新主流大片的邁進過程中,“技術”成了電影市場化繞不開的關鍵詞。

尹力坦言,他真誠希望創作者在掌握了高科技的今天,能夠讓創作迴歸“本心”——把普通人的情感調動起來,從而跟觀眾達到共情互動的藝術效果。

鄭大聖透露,在拍攝《1921》時,黃建新導演不停地告誡他説:“不要被最新的、最炫的技術誘惑,為技術去設計場面或者鏡頭。”每當在監視器前看到演員們生動的面孔時,黃建新會經常説:“你看,這是任何高科技達不到的,這才是‘高科技’。”

李駿導演的《無限深度》有1600多個特效鏡頭,但他依然堅持認為,在視聽體驗和選擇越來越多元的今天,觀眾之所以願意走入影院,是因為共同的情感體驗。“我認為所有今天在電影院裏進行的技術革新,不管是IMAX或者是CINITY,都是為了增強大家在影院裏共同去感受這個凝聚力。”他説,該片將鏡頭對準了小人物,“每個時期的觀眾都願意看英雄人物,英雄主義是不滅的。電影裏雖然是普通人,但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有強大的能量,有救援的能力,有奉獻的精神。”

縱觀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敍事方式,越來越多的影片將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感受、經歷有機結合:《1921》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場,全景式再現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我和我的祖國》用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整個大時代的變化;《金剛川》展現了炮火下“最可愛的人”的羣像力量……


  作者:李婷

  製圖:李潔

      編輯:蘇展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4 字。

轉載請註明: “紅色主旋律”正在成為“新主流大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