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憑藉《山河令》算是在娛樂圈小有姓名了,他也調侃自己成功從18線晉升為17.5線。
這不,商務就跟着來了。
昨天上午,某護膚品牌官宣龔俊成為品牌大使。
有了商務推廣不是好事嗎?
沒想到大家居然吵起來了,小妹帶你來看看怎麼回事兒。
在官宣為品牌大使後,龔俊過了二十分鐘在自己的超話發帖,呼籲粉絲買代言量力而行。
他還在評論區留言希望粉絲過好自己的日子,能關注他就很開心了。
粉絲們都覺得龔俊這樣的號召十分暖心和正能量,同時也贏得了許多路人的好感。
但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在該品牌官宣前一天,龔俊和張哲瀚接了同一款飲料不同口味的商務合作,商家還開了單人銷售鏈接,引起了雙方粉絲的銷量battle。
在大眾認知裏,開單鏈battle的商務無疑就是割粉絲韭菜,也有許多粉絲在超話曬單,甚至有人一次性買了500箱。
評論區的留言都是“神仙姐姐、富婆“這一類的,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妥。
六十幾一箱的飲料粉絲幾十幾百箱地搬,金額加起來也不少,可是龔俊沒有出來説任何話。現在護膚品也開了單鏈,他卻出來説量力而行,就引發了網友的不滿。
有人覺得他接了商務還要説量力而行,是在拉踩其他藝人,
也有人辯解説飲料便宜,大家買得起,但一千四一罐的面霜對許多還是學生的粉絲來説太貴了,龔俊出來説量力而行很正常。
有網友認為如果真的為粉絲着想,就應該從第一個商務就出來引導,便宜的飲料才更容易引起不理智的消費,畢竟單價便宜還可以衝數量,所以大家對龔俊這個“量力而行”的意思爭論不休,説他“又當又立”。
之前龔俊疑似號召粉絲買VIP看劇,再加上這次的事兒,才讓人覺得他前後言行不一。
非要逐字句分析,他這意思也就是説讓有了會員的人給電視劇增加播放量。
還有人説他這事兒其實是團隊有組織有計劃的營銷策略,只為了熱度,因為龔俊只在自己的超話發帖,沒有同步到微博,如果不點進去超話,是看不到這條的。
但兩分鐘之後就有媒體搬運,並帶上話題詞,推熱搜。
而且從截圖來看,時間顯示是50秒前,也就是説龔俊發完貼過了一分鐘就有媒體發現了這條內容,並且光速想好話題詞轉發,這速度真的很難不讓人懷疑是提前對接好的。
不過媒體都會為了搶新聞時效性,有自己專門的監測程序,之前這位博主好多新聞裏的截圖,40秒前,50秒前的都有。
那龔俊有沒有立人設?
立了,可這次不是他第一次讓粉絲量力而行,早在2019年他拍第一本電子刊時候就這麼説過,最後這本電子刊僅賣了18本。
龔俊和之前的人設也沒太大反差,字面理解也沒什麼問題,因為一句“量力而行”就能引發爭議,也稍微有點誇張了。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的重點是在於,量力而行怎麼就不對了?
真正值得去談論對錯的應該是被割韭菜洗腦的粉絲和畸形的飯圈吧。
讓我們暫時拋開龔俊這件事,跟小妹一起迴歸品牌代言的本質。
品牌代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銷量嗎?
是的,品牌代言的本質是一種營銷行為,就是為了促成購買行為的發生。
但在之前,品牌選擇代言人更重視是否契合品牌形象,能提高品牌的市場認知度,達到宣傳目的。
流量時代來臨之後,粉絲逐漸通過“曬單”來體現購買力,從而提升藝人的商業價值。
品牌也會想辦法來提高粉絲購買力,好幾年前TFBOYS的代言就推出過單人定製款手機,刺激唯粉之間的銷量battle。
説實話,這會兒還算正常,粉絲支持一下自家偶像的代言產品無可厚非。
2018年,兩檔選秀節目橫空出世,從投票,到解鎖禮物,每一位練習生出道的背後,是粉絲投入進去的大把金錢。為了更高效地運作,粉絲團出現了“集資”現象。
粉絲們殺紅了眼,集資金額也屢屢驚呆眾人。
粉絲們超強的氪金能力引起了各方注意,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弱化代言人對品牌形象的提升作用,直接進入炒銷量環節,通過短期的銷量激增掙一波快錢。
成團出道之後,團隊共同代言的產品商家,又巧妙地開啓所謂單人鏈接,促成愛豆粉絲之間的銷量攀比。
甚至還有商家直接把銷量排名公示出來,單鏈銷量高的愛豆會給予“笑臉”,低的會畫上“哭臉”。
不只是商務代言,雜誌也要分單人來比銷量。
這就是廣為人詬病的“飯圈割韭菜”,利用代言人的高流量以及飯圈battle風氣,去促成粉絲拼銷量。
最後這些銷量比拼會被搬上社交媒體大肆討論,沒能帶動銷量的藝人被貼上“不紅”標籤被大肆嘲笑,銷量可觀的藝人就會受到追捧和誇讚。
還會有人專門統計明星們的雜誌和代言銷量,以此來比拼人氣。
更有甚者,雜誌編輯會因為割韭菜的電子刊銷量不達預期而“心態崩了”,
經紀人也會在超話裏發文直接帶上淘口令讓粉絲去購買產品,
好像已經把粉絲沖銷量當成理所應當的事情,吃相實在是有點難看。
一步又一步,讓無數粉絲漸漸走入了一個“PUA”怪圈,他們都覺得如果不沖銷量,不攀比,那自己的偶像所謂“商業價值”就根本得不到證明。
有流量的地方就一定有一茬又一茬新鮮的韭菜,從愛豆到演員,他們的粉絲都無一倖免。除了商家以外,有些明星也對這種行為樂見其成,畢竟粉絲花出去的錢會全部轉換成各種商業資源回饋到了明星自己頭上。
還有明星工作室做年終總結時,把代言不到半年的品牌一整個財年的淨利潤同比增長都寫了進去,把整個店鋪的預售額都作為自己的戰績。
對於粉絲來講,這就是一種鼓勵行為。於是他們又如同打了雞血投入到新一輪的“割韭菜”死循環中。
當終於有人站出來説這種風氣是不對的,作為粉絲要“量力而行”,又會被更多的聲音反駁——
“選秀不割韭菜就等着你愛豆掉資源吧!”
“是在為你家銷量低挽尊嗎?”
然而購買本身就應該量力而行已經無人在意了。
這件事情掀起風波,其實是因為飯圈被PUA太久了。
回過頭看這件事,龔俊説的這句話有沒有立人設的嫌疑?確實有。
但是他是否在立人設很重要嗎?
不管他發聲早或晚,之前有沒有鼓勵過沖銷量,現在又是否有買熱搜營銷的嫌疑,僅從這句話來看,拋開飯圈思維去想,其實沒有絲毫問題。
粉絲越來越嫺熟地將自己的手中的錢“心甘情願”地奉上,然後越來越習慣站在資本的立場講話。
到底要被荼毒多久,才會覺得“量力而行”這種正常的言論不正常?
飯圈畸形太久了,久到所有人開始覺得畸形才是常態,正確的觀念反倒不夠正常。
“量力而行”沒有錯,“沖銷量”本身就是一股早該被扼殺的不正之風。
這股風氣影響下的粉絲羣體所投入的金錢,時間和精力已經大大超出負荷,用氪金換來商務,再開啓新一輪的氪金,粉絲除了一堆用不完的產品什麼也得不到。
這不是剝削是什麼?
如果有粉絲説他們願意省吃儉用甚至借錢沖銷量,來為偶像爭取更多代言,那小妹只能説這確實是被PUA太久了。
而對於明星來講,利用粉絲衝起來的高銷量去換取更多的資源,看似證明了自己的人氣和“商業價值”,但這些始終不是發展賴以維繫之本,藝人真正的底氣始終是作品。
因為粉絲一心看重去幫偶像贏得的“商業價值”也只能體現在一些容易“割韭菜”的品牌或產品線上,隨着“人氣”的流失,所謂的“商業價值”終究會面臨貶值。
真正注重品牌調性,看重客户忠誠度的品牌不會過於在意流量所趨,他們更看重藝人的作品和形象是否和品牌理念相契合,且只有這些品牌才能為藝人帶來真正的“商業價值”。
無論什麼時候,粉絲都該記住,在成為某人的粉絲之前,你先是你自己。量力而行足矣,你的愛意無需再通過壓榨自己去證明。
希望品牌和藝人也都該清楚,保持長久的價值靠的還得是自身過硬。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