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天就是忙快點,忙快點,下午忙到7點、8點,有時候鍋都不刷了,就趕去看直播。雖然組詞的時候,我經常比別人慢半拍,但還是學得好開心。”河南50歲務農阿姨李秀麗的這份快樂,是一個成年人識字直播間給的。據《看天下》雜誌報道,程傑是一位專門教成年人拼音識字的主播,粉絲數超過20萬。李秀麗阿姨每天追着看的,正是程傑的直播間。
直播間截圖(受訪者供圖)
與熱鬧帶貨的直播相比,程傑直播間的“畫風”顯得平淡而質樸。直播畫面中,主播很少露臉,出鏡的總是一隻握着筆的手。她一邊圈圈畫畫,一邊講解和提問:“士,這個字還可以怎麼組詞呢?”滾動的留言區裏,看直播的人開始組詞接龍:“戰士”“護士”“勇士”……
一開始,程傑是在直播平台教幼升小的孩子學拼音和識字。有一次,她偶然發現,原來直播間裏還有不少“潛水”學習的成年人。後來,她逐漸將直播內容調整為教成年人識字。
沒事的時候刷手機看看公眾號文章,坐地鐵時隨時瞄一眼有沒有坐過站,在銀行辦理業務時輕鬆地簽字確認……這些對普通人來説稀鬆平常的事情,在不識字的人看來,卻是難以逾越的困難。由於歷史和家庭困難等原因,一些人沒能在小時候接受基本的教育。“不識字”給他們帶來的,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極大不便,有時也會是“認為自己很沒用”“不管走到哪兒,好像都被人瞧不起”的沮喪、自卑和遺憾。
在媒體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到學會識字給這些人生活帶來的切實變化:工廠維修師傅王立春此前帶妻子去醫院看病,總要四處慌忙地問路,如今,他從容鎮定了許多,可以認得每個科室的名字,也知道每個環節該去哪裏;14歲便離家打工的趙會珍,原本連每天的工作量都不會記,現在已經順利通過了駕照考試……
趙會珍在田字格本上練習寫字(受訪者供圖)
幸福感和自由感的來源,有時未必是達成了多麼難以企及的成就,也可能只是對既有掣肘的擺脱。通過識字,他們獲得了更從容、更自如地展開生活的能力。當他們第一次一筆一劃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當他們能順利念出路邊招牌的內容,不必再借助周邊人的力量生活時,就像一步步解除“封印”一般,其中的興奮感與暢快感可想而知。
對於中老年人學習識字的努力,社會上有一些不理解的聲音。李秀麗阿姨就説,有鄰居笑她天天拿着小本子寫,還説:這麼大年紀,刷刷短視頻開心不好嗎?可是,正如李秀麗回覆的:“這麼大年紀,學一點知識不好嗎?”社會對他們的學習熱情,不妨多給予一些理解、共情和支持,而不應該用“有沒有用”這種純粹功利化的視角進行評判。
很多時候,教育經歷的缺失並非這部分人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沒有選擇的無奈。年少時,他們可能因為家庭拮据,或是受“女孩子上學沒用”等落後觀念的影響,未能正常完成學業。成年後,有些人雖然希望回到課堂,卻因為家庭和工作等原因無法實現,直到孩子長大了,家裏一切都安穩了,才終於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學習時間。
對於年過五六十歲的他們來説,學習認字或許在世俗意義上沒有多少“用”,但卻關乎遺憾的彌補,自信心的建立和對自我的認知。而且,誰又能説人生經驗豐富的他們,在學會用漢字表達,瞭解了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後,不會寫下動人、深刻的字句,創作出動人心魄的作品,展開更加豐富精彩的精神旅途呢?
教他們識字,或許不能保證他們獲得幸福,卻可以賦予他們更多追求幸福的能力,讓他們的好奇心與生命力自在舒展。這樣的人文關懷,也正是教育普及的重要意義所在。
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而根據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775萬多人,文盲率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4.08%下降為2.67%。一串串數字背後,是無數人用知識改變命運、開啓美好人生的足跡。
程傑直播間的例子表明,如今,藉助互聯網的力量,社會可以幫助更多人識字明理,實現知識普惠。據她介紹,大部分學員在半年時間裏就可以掌握1500-2000字,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可以想見,這樣的變化會給他們掃除多少障礙和不便。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未來,希望能有更多政府和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和程傑這樣的先行者們一道,創辦更多“成年人識字課堂”,讓知識之光照亮不識字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