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走出國門,去了趟日本的札幌看望妹妹一家,對於日本的風土民情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婚姻沒有國界,妹妹是在上海交大讀書時認識這個日本妹夫的。後來,妹妹辦好了出國手續,遠嫁到了日本。
以前對日本人的瞭解僅僅限於電視和報紙,印象裏覺得日本人聰明,經濟比較發達,女人不用出去工作,僅限於此。剛到日本,由於語言不通去旅遊逛街,不知道日語的發音,只知道中文的漢字發音,大概的意思能明白,日本報紙也能看懂些表面的意思,不至於找不到廁所和餐館。
妹妹家的生活很富裕,孩子是由保姆照顧的,每天除了打掃房間、上網玩遊戲,就是做飯,一個禮拜有兩天去學日語。妹夫在家族式企業工作,每年會給我爸媽寄一筆生活費,從開始的一萬元人民幣,到現在的兩三萬元,爸媽在國內過得很悠閒。
妹妹在日語學習班裏,結交了許多家庭主婦朋友,有不少是從國內嫁過來的女孩,她們相互打電話串門,彼此聊些國內的事情。她們的勤儉節約讓我吃驚異常,比如説冰箱是用一塊長長的大布罩住,打開冰箱門時可以防止冷氣外流,達到節電的目的。從冰箱裏拿取食品的速度要快,為了更多地省電,節能減排的意識較強。還有,就是使用過的小肥皂塊要積攢起來,用保鮮紙包好,加上一點兒水,放到微波爐里加熱兩分鐘,製作成帶香味的小肥皂繼續使用等,這要是在國內可能會讓人難以理解,但她們覺得很自然。
在日本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去看棒球比賽,據説札幌的體育場是2001年才修建好的,裏面能容納四萬多名觀眾。如果不是和強隊比賽,球場一般都不滿員。看球賽的人,都帶着球衣、帽子、毛巾,拍打助威的塑料棒棒。為了安全起見,是不能帶瓶罐飲料或者瓶裝茶水進球場的,裏面有快食店,還有體育項目的特賣店,供人選購。
在球賽開始前,選手和觀眾都要起立,脱帽唱日本國歌,然後才進入正式比賽。在對陣雙方的助威團和拉拉隊的歌聲、鼓聲和小號的帶領下,大家有節奏地拍打塑料棒棒,或者整齊劃一地拍手。雙方打球的時候,觀眾是很安靜的,只有拉拉隊開始了他們的工作,吶喊聲此起彼伏。
我去看棒球賽的目的,一半是看選手打球,另一半是觀看球場裏邊的氣氛,幾乎不是在看球,而是觀察日本人的神情與語言,就能辨別出是得點還是失點。比如“哎”和“唉”,肯定是失點了,而“啊”就是惋惜中,聽見大鼓和小號的速度加快,就是快要得點了。不懂球,又聽不懂他們在説什麼,就是憑感覺。
日本人有一個環保習慣值得推崇,那就是自己把製造的垃圾自覺地扔進垃圾桶,還有就是“熱情”,不管選手們輸還是贏,粉絲和觀眾都不會去罵選手,只會説,辛苦了!在贏球以後,會選出一位選手來講一下賽後體會,觀眾差不多都會聽完演講才會禮貌地離開,輸球方的觀眾也只是無精打采的離開,不會去埋怨選手的不是。
我對日本的印象是很文明也很熱情,工作的時候該忙就忙,休息的時候互不打擾,休閒和工作分得很清楚,願妹妹一家快樂幸福的生活,是我對她們的真誠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