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大聲】“和二三十年之前相比,子女的海外教育也日漸成為中產家庭的重要投資。就像《小別離》中演的那樣,每個中產家庭,尤其是那些由於年代原因,自身教育有缺憾的父母,都將子女的教育視作對自身地位、階層、幸福感的一種彌補。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幾乎可以勾畫出這些中產家庭辛酸而又現實的臉譜:盡力維持現有收入、迫切渴望子女成功、通過家庭內部的資金週轉獲得子女有限的教育資金、子女出國之後在自我安慰中度過一生。”
——作家@暢呆不忙
一、“用12年的辛苦去拼搏一個美好的未來,我相信現在中國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出去,恰恰是從他們的角度逆反了這一邏輯,他們並不一定希望孩子有多明確的的未來,但是他們起碼希望孩子在青春期階段能夠有一個相對從容的發展,從容的生長。”
“為什麼説很多中等家庭會選擇走留學道路,因為在國內,優秀的學生會考上北大清華這些頂級學校,而中等的孩子在國內選擇的餘地比較窄,一個孩子中等不完全是因為努力程度和智商等原因,有可能是他還沒有到這個成長階段,目前中國的選擇沒有讓人緩慢發展的過程,有的家庭讓中等生出國的話,可能在學業上選擇的餘地會從容一些,選擇的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小別離》原著作者魯引弓接受外灘教育採訪。
二、“隨着收入增長,他們不滿足於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費偏好開始與生活品質、情感因素、個性化和設計感相關,而不再那麼重視價廉。用商品撫慰情緒,是消費主義對現代人的一個許諾,當人們跨過實用和低價的需求,開始願意為情緒、氛圍、生活品質花更多的錢,消費升級也正悄然發生。”
——南方週末《2億中產正在“消費升級”》,作者:張玥。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説,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在7.66萬-28.6萬人民幣之間)人數從1990年代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今日的2.25億。
三、“需求下滑造成全球經濟下滑?不!世界上永遠有年輕人,年輕人才是創造需求的關鍵,中小企業是創新的根源,所以要給他們機會。
我們要創造的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蘋果手機沒有發明之前,誰想過手機能消費那麼多東西?説需求下滑,是沒有想象力。”
——馬雲接受錢江晚報的採訪。
四、“七十年來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沒有。假如高能所建議的超大對撞機能實現,而且真能成功地將高能物理學更推進一大步,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我認為短中期內不會有,三十年,五十年內不會有。而且我知道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同意我的這個説法。”
——據“知識分子”公號,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稱,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超級對撞機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科學家代表為高能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研究員。支持和反對這一項目的意見都有。支持方包括著名數學家、菲爾茨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以及超弦理論權威、菲爾茨獎得主威滕(Edward Witten)等。
五、“某市少年游泳隊,家長在游泳館外相互打聽,‘教練打你家小孩沒有?’聽説誰家孩子捱了打,其他家長還會暗中嫉妒,‘打就是栽培、就是愛,怎麼沒有輪到我們孩子?’所以‘討打’、‘討吃生活’的現代解讀,有時候與‘求給臉’是一個意思。”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方流芳
六、“前幾天在銀行碰到個老客户。過去十幾年一直在浙江辦廠,製造業,老闆娘每年拿點利潤在上海買房(住宅、商鋪、寫字樓都有)。去年經濟不好,廠子倒閉了。現在想東山再起,好在上海這麼多房子,賣了的資金,完全夠事業重新開始。所以也還好。兩口子商量了一下,下定了決心:等上海房價不漲了再去開廠,現在先收租混着。”
——財經作家@向小田
七、“今年以來上海公共治理的兩件事做得不錯,一是外環內禁放,二是外環內禁鳴。現在感覺比以前安靜多了。希望什麼時候能把公交車違章和特權車違章給治理好了,我開車時碰到的公交車,大部分都熱衷於亂變線和加塞。”
——媒體人@石扉客2014
八、“自由是需要條件的。我很理解那些不婚或者不育的人,他們的人生選擇沒有問題。但是去醫院看看的話,就會覺得做出這樣的選擇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有一定數量的錢,一個是有個能用錢買到服務的成熟市場,否則的話真有可能會把僅存的那點尊嚴喪失殆盡。”
——青年學者@押沙龍
九、“舒淇的好看是因為辨識度高。我有輕微臉盲,分不清網紅和網紅的區別,只認識少數幾個容貌有特色的女明星。舒淇就是其中之一。這年頭只要五官端正身材勻稱,打扮起來都好看。但大部分人的好看很平庸,千篇一律過目即忘,透着空洞單薄。企業要進行CI設計,一個好的LOGO必須脱穎而出,讓人瞥一眼就知道是誰。明星也要進行形象設計,把自己臉上獨特的東西強調出來,千萬別整成錐子臉。甚至不必符合‘三庭五眼’,稍微出格一點更好。”
——網友@也要楚天闊
十、“小時候食品匱乏,月餅是高級貨,感覺非常好吃。後來改革開放物質豐富了,就覺得月餅既不好吃,又不健康。現在到了國外,又覺得月餅好吃了。”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