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電影《八佰》的問題。
國內的電影市場已經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而《八佰》這部電影可以説是近幾年難得的一部戰爭佳片。
而問題在於,導演管虎拜訪孫元良後人的做法引起了不少網友們的憤怒,這種不明智的宣發行為直接導致了電影《八佰》在上映之前就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討論,本身就是非常招黑的。
“為何會引起如此多的爭議呢?”
首先説明一個問題,《八佰》是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從戰爭片的角度上來看,這部電影證明了國內能夠拍攝出堪比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然而戰爭電影不僅難拍,投資巨大,在很多方面都容易引起爭議,所以能看到這樣一部製作精良的戰爭片是非常幸運的。
1.《八佰》真的不夠還原歷史嗎?
確實和記載中的四行倉庫保衞戰有一定的差別,誇大了戰鬥激烈程度,“八佰壯士”其實並沒有犧牲那麼多人。
但有一位網友的留言卻非常有道理:
歷史都是我們偷聽來的,只有四行倉庫外壁上密密麻麻的彈孔不會説謊!
實際上目前對於四行倉庫保衞戰的記載資料還是很多的,而管虎導演想要拍攝的是四行倉庫內發生的事情。
其實前半部電影拍攝的確實不錯,而其中不太還原歷史的劇情應該是以血肉之軀護旗。
護旗這段劇情出自於1975年台灣出品的電影《八佰壯士》,可以解釋為管虎導演想要致敬經典,奈何導演的水平還算不夠,讓護旗這段在電影中顯得格格不入。
而個人認為,這段護旗劇情太過多餘,還不如拍攝後半段與日軍之間的戰鬥。
畢竟是商業電影,又不是紀錄片,管虎導演的《八佰》無論是好是壞,都引發了網友們關於四行倉庫保衞戰,甚至背景淞滬會戰的討論。
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可以説有很多人在《八佰》上映之前都不知道歷史上關於這“八佰壯士”獨守上海的故事,甚至對當年的淞滬會戰都沒有多少了解。
2.八佰中的細節問題:
從八佰這部電影中的細節來看,導演是有誠意的,比那些小成本製作的抗日神劇要好上了太多。
但是依然有人認為這部電影也屬於“抗日神劇”,他們給出的理由就是,日軍的鐵板陣。
歷史上只有從陳樹生一人將自己捆滿手榴彈,從高樓上跳下,與多名日軍同歸於盡,導演將這段劇情整體上的放大了。
在電影中,日軍使用鐵板的人更多,而在陳樹生犧牲之後,又加上了其他幾位國軍戰士也選擇了“捨生取義”的劇情。
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藝術加工,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段劇情真的很棒。
3.電影中的對比:
電影中出現了多個對比的地方,首先就是四行倉庫作為交戰區和租界歌舞昇平的對比,日軍將整個上海都炸成了廢墟,卻不敢動租界一絲一毫。
而守衞四行倉庫的戰士們,尤其是電影中那幾位重點描寫的小人物,他們是渴望對面的繁華的。
這種天堂和地獄的對比,也是對那個年代的一種諷刺,就像毛主席説過的那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而孫中山先生在1921年説過的話也是對當時中國困境的最好詮釋:
因中國積弱,主權喪失已久,宜先求富強,使世界各強國皆不敢輕視中國,賤待漢族。
淞滬會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當時的中國完全沒有對抗日軍的武器裝備,沒有合格的工業生產體系,國民黨一線部隊,大部分連槍械都配不全,僅僅行軍就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雜牌軍更是吃不飽穿不暖,這樣的軍隊如何對抗日軍的虎狼之師?
而以蔣介石為主的國民黨政府基本上都是買辦思想,簡單的來説就是進口武器,而國軍中的精鋭部隊,也就是以德械師為主的中央軍精鋭,他們的戰鬥力基本上是可以正面對抗日軍,並對他們造成大量殺傷的。
關鍵的問題是,他們不僅缺少攻堅的重武器,也缺少步兵,坦克和火炮的聯合作戰經驗,加上國軍高層的指揮失誤,淞滬會戰變成了真正的血肉磨盤。
加上四行倉庫保衞戰發生在淞滬會戰後期,整體上國軍精鋭消耗殆盡,士氣低迷,所以當時老算盤這種人真的很多。
老算盤這個角色和那些英勇的作戰的士兵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這部電影卻有些忽視了關鍵問題,並不是在那些管虎導演着重筆墨描寫的小人物身上,而是在國民黨的高層對於停戰的幻想。
而上海本身,是長江入海口附近的半島,地勢太平,無險可守,而又水網密佈,屬於沿海淺近縱深地區,這樣的地方並不適合決戰。
國軍一線部隊缺少火炮的資源,整體上暴露在日軍的飛機,火炮和艦炮之下。
日軍的攻擊方式也極為簡單,炮火和轟炸開路,隨後一線部隊衝鋒,而國軍屬於在陣地戰上吃虧,運動戰上也沒有經驗,只能憑藉一腔熱血對抗日軍的堅船利炮。
整個《八佰》可以看做是淞滬會戰中的縮影,所以導演才會選擇強化了戰鬥的激烈程度。
但是在對於蔣介石幻想列強調停的問題上,卻有些輕描淡寫了,僅藉助一位特派員之口,傳達了讓四百孤軍撤退的命令,並點明瞭這場戰爭就是打給歐美列強們看的。
而“八佰壯士”的故事,到這裏才講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