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錄製《今日影評》春節特別節目“電影班會”的時候,主持人蔣小涵問賈玲:“萬一以後資本死纏爛打地追着你(怎麼辦?)”
賈玲説:“那我不會,我怎麼可能被資本裹挾。”
《你好,李煥英》上映一個多月,累計總票房超過53億元,超過《哪吒》,僅次於《戰狼2》,升至影史第二,並且在不斷地向第一靠近。似乎大家都認為作為第一次當導演的賈玲,這次肯定是賺得盆滿缽滿了。
作為導演,賈玲的公司北京大碗娛樂參投了《你好,李煥英》,是第六大出品方。按常理,如果該片最終總票房達到54億元,投資方分賬超過19億元,賈玲少説也能淨分億元左右,但實際情況可能沒那麼簡單。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影迷或從業者,應該聽説過“保底發行”。現在的片方,動不動就搞個保底發行,讓人捉摸不透。如今的電影市場已經被票房衝昏了頭腦。破10億,破20億,破50億…已經成為了大家熱議和追捧一部電影的重要標準了。那保底發行究竟是個啥?
保底發行:
一場電影與金融的集體博弈
保底發行,就是發行方和製片方在合約中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票房數字,即使影片上映後票房沒有達到這個數字,發行方也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如果實際票房高於保底數字的話,發行方就會分得比平時更多的金額。
簡單來説,這樣做製片方穩賺不賠,在上映前就將票房壓力轉移給了發行方,發行方雖然承擔了壓力,但是也有機會享受到額外票房收益。
是不是聽起來還是有點燒腦,做客本期《今日影評》的嘉賓吳燕雨用《戰狼2》的成功案例,給了我們直觀的講解:
主持人瑤淼和嘉賓吳燕雨合影留念
2018年3月5日,北京文化公佈了2017年報,淨利3.1億,其中8億保底的《戰狼2》為公司帶來了1.6億的淨利,佔全年營收的一半以上。當時保底方、北京文化和影聯兩家公司是設置了一個八億的保底金額,八億之下的部分就是片方提前鎖定的收益,八億之上設置了兩個階梯,一個是八億到十五億,一個是超過十五億的部分,那在不同的階段中保底方所享受的分成比例是不一樣的,票房的表現越好保底發行方拿到的收益越高,但是同時如果説保底發行方的判斷出現了失誤,那他就要為自己的這個判斷買單。
電影《戰狼2》劇照
保底發行的大熱源於幾個成功案例帶來的巨大收益。2013年保底便已進入行業主流,當時華誼兄弟以3億元為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保底,最終拿下了12.47億票房;同年,博納影業以3.5億元為韓寒的《後會無期》保底,最終拿下6.29億票房。
電影《後會無期》劇照
2016年70%院線新片票房不足1000萬,保底失敗案例佔7成。然而電影《葉問3》從保底10億到最終注水的7.7億票房,《封神傳奇》從保底的10億到最終的2.84億慘淡收場,綜合數據顯示,2016年,保底失敗案例佔到7成。
電影《葉問3》劇照
吳燕雨也提到:保底發行作為一種電影融資的方法,其實是幫片方降低風險,也同時讓發行方的風險變得更大,因為帶有一定的賭博性質,所以它的收益也有可能會更大。所以其實在早期的時候,它還是一個相對理性的商業手段。而在那幾年當中,很少有人真正的知道電影到底是怎麼樣去玩的,尤其一些圈外的資本和一些熱錢,所以他們進來的時候的方式是非常簡單粗暴的,也催生出了非常多的泡沫,然後市場上也有很多非常不成功的案例,比如《葉問3》。所以,真正投資回報率高的案例鳳毛麟角,是金字塔頂的電影才有機會能夠達到的狀態。
電影《你好,李煥英》劇照
保底發行發展到了今天,依然是有人賺有人賠,永恆不變的規律是高風險高回報。
就拿李煥英來説,發行方判斷它會取得15億的票房成績。這對於《你好,李煥英》這部投資體量不大的影片來説,提前鎖定風險,穩賺15億,如果票房到不了15億,也有發行方來補差價,等於片方把票房壓力的風險轉移到了發行方身上,聽起來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問題在於誰都沒想到今天的李煥英已經上了50億這樣一個台階。而保底發行方最初承擔了相應的風險,在票房超過15億之後的部分,他們拿到的收益比例也會隨着票房上升持續提高。
投資永遠是一種冒險,回報和風險也永遠是成正比。保底發行在工具屬性上有利於為長週期的電影項目的參與各方配置風險/收益,但無法改變電影無論從行業還是產品本身都是風險極大的特點。從中國電影市場的起伏波動裏也可以看到,保底發行是金融與電影的一場博弈。
但最終能夠贏得觀眾的,
是動人的故事,是真誠的表達。
《今日影評》
今日觀察
#羅楚皓 《今日影評》當期編導
關於中國電影的融資故事更多是關於江湖、飯局、人情的故事。對於電影投資我們很多時候用組局攢局這樣的説法。對於成熟的電影體系中如好萊塢都和金融有着密切的關係,完片擔保已經發展為成熟制度和體系了。而我們國家在經歷2016年保底發行的亂象後,在對於電影融資體系、保底發行我們能看到有些許曙光。希望以後中國電影的融資環境在摸索中更規範更透明,講江湖也講規矩。。
吳燕雨對《你好,李煥英》保底發行的更多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