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隨》開始,諾蘭基本保持2年拍完一部電影的節奏,但這一次《信條》等了三年,它也是諾蘭的第11部電影。除了疫情影響但諾蘭又執拗的堅持要在影院上映外,另一層原因是《信條》拍攝難度太大,七國取景、大場面實拍,從籌備、拍攝到後期都耗時很長,這應該是觀眾多等一年的主要原因。
諾蘭的電影觀眾都會自動調高期待值,但不管有多高期待,看完《信條》還是會收穫滿滿的驚喜,這部瘋狂的作品帶來瘋魔般的觀影體驗,可以負責任的説,《信條》在以下三個方面,值回三張IMAX電影票。
為什麼《信條》必看IMAX
在觀眾的認知裏IMAX廳能呈現最好的效果。原因無非是銀幕大、音效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絕大多數電影都是普通攝影機拍攝,通過DMR技術轉制之後在IMAX影廳播放,確實優勢只有銀幕大和音效好,這種方式並沒有發揮出IMAX的真正優勢,那就是畫幅的變化。可以回憶一下,我們在IMAX影廳看到的電影基本都是2.20:1的畫幅比,銀幕上下始終保持黑邊。
而《信條》採用了IMAX膠片攝影機,能帶來極為誇張的畫幅比、更出色的色彩和畫面質感、呈現原生IMAX畫面。多數IMAX影廳畫幅比達到1.90:1,撐滿整個銀幕,而在東莞萬達華南MALL、昆明大都、哈爾濱泰萊三家IMAX影廳畫幅比則達到驚人的1.43:1,更寬廣的視野,更好的沉浸感,絕對是頂尖的視覺享受。
那麼有哪些導演在用這款攝影機?很遺憾,截至目前為止在國內上映的商業電影中,只有諾蘭和邁克爾·貝的《變形金剛》系列用到了。此前姜文拍《一步之遙》時曾拿到了這款攝影機,但最終影片中並沒有出現相應畫面。
姜文最終沒用有兩種可能。其一,如前文所説,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成本很高,但最終應用場景不多。畢竟能呈現1.43:1的影院就只有那麼幾家,就算拍了,多數影院還是要裁切成1.90:1放映,太沒有性價比了,並且數字加膠片都拍,會給後期製作增加太多難度;其二,從2000年之後就開始普及數字攝影機,《一步之遙》的攝影謝徵宇,之前用35mm攝影機為姜文拍了《尋槍》,在那之後他留校任教就沒怎麼摸過攝影機,姜文身為導演也不太可能親自去掌機啊!所以IMAX攝影機拿過來了,真的會用嗎?還真不好説,並且膠片拍完沒有辦法實時監看,拍的好不好也不知道,確實沒有數字攝影機好用,臨陣退縮也是有可能的,總而言之,姜文的這次嘗試失敗了。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IMAX膠片攝影機這麼好,為什麼不都用它來拍?這受限於兩方面原因,其一IMAX畢竟不是專門的攝影機廠商,所以目前擁有的IMAX攝影機數量極其有限,沒有辦法大量供應於電影市場,又只租不售,所以IMAX公司會有選擇性的和導演合作,並非想用就能用;其二是租金和膠片成本極其高昂,加上膠片拍攝完的畫面沒有辦法現場監看,只有像諾蘭這樣非常有經驗的導演才能玩轉。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膠片拍攝價格太貴,所以即便是諾蘭,也無法全程使用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時只有不到半個小時的畫面,後面每一部都有所增加,而《信條》則增加到90分鐘,超過全片60%!總計用了160萬英尺膠片,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畫面都在燃燒經費。
並且,《信條》從第一場突襲劇院到最後基地激烈交火,所有大場面重頭戲都用上了IMAX膠片攝影機,看到這裏,你應該明白為什麼《信條》必看IMAX了。
另外可能不少影迷留意到了,《復仇者聯盟3》和《復仇者聯盟4》,以及《美國隊長3》都宣傳自己全程用IMAX攝影機拍攝,正在上映的《八佰》也在強調自己是第一部全程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3》也做這樣的宣傳。諾蘭這麼牛都只有部分IMAX畫面,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事實上,這是IMAX公司雞賊的小伎倆,而影片在宣傳的時候也在混淆概念。
前面説過,只有用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用能夠呈現1.43:1畫幅的影廳放映,才是原汁原味的IMAX電影,IMAX自家生產只租不售的IMAX攝影機,有一個最根本的基因就是膠片,要知道70mm膠片有極高的分辨率和色彩寬容度,能呈現出最出色的畫質,如果轉換為數字的話,至少能達到12K的分辨率。
那麼《八佰》和《唐人街探案3》用的是什麼呢?並非IMAX膠片攝影機,而是以ARRI的ALEXA 65攝影機為基礎,加上了IMAX DMR技術,能夠拍攝1.90:1畫幅的畫面,因為打上了IMAX字樣,得到認可,就被叫做IMAX攝影機,其實從本質來説,它還是那台ALEXA 65的數字攝影機,分辨率為6.5K,拍攝出的畫面質量和IMAX膠片攝影機相去甚遠。
不過平心而論,ALEXA 65本身已經很強了,並且也是隻租不售,之前《荒野獵人》的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就是用這台攝影機拿到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在數字攝影機行列中,它是當仁不讓的大哥大。但讓我反感的是IMAX公司以及各個電影宣傳方的混淆概念,不能説打上IMAX的logo,就能叫做IMAX攝影機啊!
高能大場面造就嗨爽觀感
諾蘭出了名的追求實拍,不喜歡用特效。所以他在電影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壯舉”,《蝙蝠俠:黑暗騎士》炸醫院,《黑暗騎士崛起》炸球場,《星際穿越》種了500英畝玉米地,到了《敦刻爾克》堅持把IMAX攝影機固定在機翼上。
《信條》的製作成本是《敦刻爾克》的兩倍,諾蘭用高額預算創造更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中有太多讓觀眾想反覆刷幾次的段落。
比如開場突襲基輔歌劇院,千鈞一髮中解救被催眠的觀眾、劇場外圍炸藥帶來的真實爆破迅速抓住觀眾眼球,全程投入到電影中。
兩位男主闖進自由港的保險庫,可以有100種解決方法,諾蘭選擇了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耗巨資買了一架波音747撞進去,如此瘋狂的操作也只有諾蘭能幹出來,不過確實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觀感。
逆時空飆車那一段直接讓人心跳飆升。這段戲不僅動用了20名頂級車手組成的特技團隊,並且全程用IMAX膠片攝影機實拍,真不知道諾蘭是怎麼做到的。
還有難以細數的動作戲份,拳拳到肉的格鬥一直是諾蘭的拿手好戲,但這一次因為逆向時空的關係,演員打完之後,還要倒着打回去,而這部分也是實拍,演員的動作表演極限,歎為觀止。
爆破、追車、肉搏、槍戰、炸飛機……諾蘭力求為觀眾呈現貨真價實的大場面,這些段落基本都是瘋狂實拍,全片特效鏡頭不足300個,這種真實感,在觀影過程中彷彿耳朵和眼睛都不再屬於自己,看完馬上就想再刷一遍。
劇情是一道選擇題,簡單還是複雜留給觀眾
諾蘭堪稱時間魔術師,《盜夢空間》引出了現實與夢境交織的多重時間維度,《星際穿越》帶來更為複雜的五維空間,而這一次《信條》時間則變成了最關鍵的武器,用來阻止毀滅全人類的戰爭。
實際上,《信條》的劇情是留給觀眾的一道選擇題。
不喜歡傷腦筋的觀眾,完全可以把《信條》當成一部主線單一、節奏緊湊的商業大片,男主角和尼爾為了阻止戰爭,一步步接近薩塔爾並展開周旋,而每走一步都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戰,這個過程中貫穿了前文提到的難以細數的大場面,最終圓滿完成任務。從這個層面來説,《信條》是出色的諜戰動作片,劇情不難理解。
而喜歡思考的觀眾,則要放棄一貫的思維定式,理解諾蘭對逆向時空的架構,按照他的邏輯去理解電影,把腦洞開到最大,才能理解主角拯救世界的艱難,以及享受由此帶來的奇妙。
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看不懂”的聲音,因為電影中反派是逆向時空的操縱者,換句話説,薩塔爾是諾蘭11部電影中目前為止最強悍的反派,逆向時空是由他書寫的遊戲規則,籍此掌控一切,而主角和尼爾則被玩弄於股掌之間,在對逆向時空的摸索中艱難求生,最後用出乎意料的方式取得勝利。
電影前後邏輯的呼應、太多細節的鋪陳、主角通過正向、逆向時空和自己相遇,以及女主角中彈受傷、和丈夫在不同時空裏的周旋等等,都需要長時間的思考才能想明白。然而《信條》延續了諾蘭電影一貫的快節奏、強劇情,緊張到不會留給觀眾一秒鐘點亮手機的閒暇時間。
所以,《信條》並不是難懂的電影,而是信息量密集襲來,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這也正是為什麼《信條》值得反覆刷的原因,第一遍感受電影帶來的視聽震撼、第二遍試着理解逆向時空的邏輯,第三遍才能捕捉並理解電影中的逐個細節,每一遍都會有新的觀感和體會。
最後想説的是,縱觀內地大銀幕上映的電影,諾蘭是少有的堅持用IMAX膠片攝影機的兩個導演之一,並且他用的更純熟、也更瘋狂。並且諾蘭不是多產的導演,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對電影工業發起全新挑戰,這一次《信條》用更多的IMAX鏡頭、更加恢弘的大場面,帶給觀眾更上一層樓的視聽體驗。所以,《信條》是這個檔期最值得看IMAX的電影,其次可以選擇中國巨幕、杜比影院等特效廳,畢竟下一部諾蘭作品,不知道還要等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