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過去了,《紅高粱》裏沒露臉的李大頭,真的是被姜文幹掉了?
1988年,張藝謀憑藉《紅高粱》徹底打響了自己的名聲。
當時已小有名氣的姜文和初出茅廬的鞏俐,也因為這部電影成了中國影壇上最耀眼的存在。
雖然這部電影是老謀子的“處女作”,但卻打破了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顆粒無收”的困局。
在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紅高粱》擊敗一眾強敵,把中國電影的首座金熊獎收入囊中。
不僅如此,這部電影還橫掃了9個海內外電影大獎,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而在商業上《紅高粱》也取得了空前的成績,在電影票只要幾毛錢的年代,居然收穫了將近4000萬元,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最受市場青睞的文藝片之一。
電影的火熱甚至讓主題曲《妹妹你大膽往前走》也成了膾炙人口、傳唱至今的經典歌曲。
雖然距離《紅高粱》的上映已經過去了33年,但歲月的流逝並沒有讓這部電影失去光彩。
在豆瓣電影的口碑榜裏,《紅高粱》經歷了22萬人的評價後,仍能以8.4分的評分好於94%的愛情片和88%的劇情片,足以看出影片質量之上乘名不虛傳。
而且為了紀念這部優秀的電影,西影廠在電影上映30年之際,還花費了數百萬對電影畫質進行2K修復,並安排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的200家加盟院線重映。
區區200家藝術院線的票房,無疑抵不上高昂的修復和發行費用,西影廠如此不計成本地修復並重映《紅高粱》,更多是對藝術的致敬,足以看出電影的“江湖地位”名副其實。
而電影《紅高粱》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和劇本改編自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息息相關。
《紅高粱家族》的故事發生背景是抗日戰爭年代的高密東北鄉,故事主線是關於“我”爺爺餘佔鰲和奶奶戴鳳蓮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故事。
該書通過從民間角度刻畫殘酷的入侵戰爭,展現了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弘揚了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是莫言的作品中影響力比較大的一部。
高水平的原著小説無疑能讓電影的劇本改編事半功倍。
再加上張藝謀極力邀請莫言參與改編工作,確保了劇本的敍事風格和原著保持一致。
所以電影《紅高粱》的成功多少都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創作脱不了關係。
但問題來了,《紅高粱家族》一共有5個篇章,時間跨度長達87年,而電影《紅高粱》只選取了前兩個篇章《紅高粱》和《高粱酒》進行改編。
這意味着電影會對原著的劇情和角色做融合精簡和藝術化處理,因此就無可避免地會讓電影劇情和小説故事產生一些不同的設計和詮釋。
其中,最明顯的改動,無疑是那個將“我”奶奶戴鳳蓮買去當媳婦的酒坊坊主。
在書中,酒坊坊主姓單,買媳婦的目的是為了給患麻風病的兒子娶妻;
而在電影裏,酒坊坊主叫李大頭,既年老又患有麻風病,還是買戴鳳蓮當媳婦的“始作俑者”。不難看出,這個李大頭就是把單家父子經過藝術化處理並融合精簡得出的角色。
也正因為如此,和李大頭相關的劇情就會與原著對應的故事有很大的出入。
在原著故事的伊始,關於單家父子的描述比較具體,也交代了他們的結局是被餘佔鰲消滅
但在電影裏,李大頭只是個存活在台詞裏的角色,不僅一個鏡頭都沒有,甚至在遇害後還落得一個“死因不明”的下場,就連旁白的“我”也只是“覺得是爺爺乾的”。
姜文飾演的餘佔鰲是個血性方剛的漢子,為了自己維護九兒的尊嚴,二話不説就隻身闖入土匪的巢穴鬧事,那麼同樣是為了九兒的終身幸福,他出手除掉了李大頭是非常合理的。
再加上原著設定也的確是餘佔鰲在九兒回孃家時除去了單家父子,直接説明餘佔鰲就是兇手並不突兀,那為什麼電影要把這段劇情處理得如此隱晦呢?
我認為這是老謀子故意而為之,目的就是通過設疑的手法,讓李大頭之死不只是為了推動劇情發展而發生,還是揭示人物間存在複雜關係的線索。
首先,在李大頭死去後,酒坊工人曾在交談間提及到,李大頭遇害時大門二門都沒有破壞,錢財也沒有丟失,很可能是死於“和他有仇的熟人”之手。
餘佔鰲雖然有殺害李大頭的“仇”,但和他並不熟,要做到把一個深居簡出的麻風病患從人多眼雜的酒坊裏神不知鬼不覺地帶走,並不容易。
其次,在酒坊工人討論李大頭遇害的事情時,作為長工的羅漢反應冷淡,獨自坐在一旁沉默不語。但在聽到九兒擔心會惹上麻風病後,他卻馬上拿高粱酒為她消毒,並讓她打起精神。
羅漢作為李大頭最器重的手下,自己的領導死了一點不激動,反而對着剛過門就剋死丈夫的九兒大獻殷勤,這麼異常的表現不得不讓人覺得很可疑。
在原著裏,餘佔鰲消滅了單家父子後,通過放火燒屋毀滅證據,並不存在“房門沒被破壞”的描述;而羅漢在得知掌櫃的被殺害後,第一時間就懷疑九兒,還想向官府舉報她。
顯然,如果李大頭是被餘佔鰲一人解決的,原著裏的描述才更合理。但電影卻偏偏對這兩個細節進行了改動,難道是為了自露馬腳,好讓細心觀影的觀眾笑話嗎?
這種低級失誤,對於注重細節的老謀子來説是不可能出現的。
所以,如果這兩個細節是合理的改動,那電影裏的李大頭應該死於餘佔鰲和羅漢的“合謀”。
餘佔鰲在高粱地和九兒野合後,就起了殺心要除去李大頭,哼着“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就殺上酒坊,他這種大大咧咧的作風,很快就被心思縝密的羅漢發現了。
但羅漢並沒有選擇阻止餘佔鰲,反而偷偷替他打開了李大頭的房門,暗中協助他綁走李大頭後又銷燬了他來過的證據,導致官府根本查不到線索。
羅漢這麼做的動機和餘佔鰲如出一轍,都是因為對九兒產生了憐愛之情。
但羅漢對九兒的愛是含蓄且剋制的,他只要看到九兒過得幸福就不會有任何非分之想。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所有人都叫戴鳳蓮為九兒時,他依然堅持叫“掌櫃的”。羅漢深諳“愛就是剋制”的道理,知道自己一旦逾越了上下級的關係,內心的感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也正因為如此,當羅漢得知餘佔鰲敢為了回擊九兒報“綁架的羞辱”而單挑禿三炮後,即使明知道餘佔鰲會對酒罈子使壞,也沒有讓憤怒的工人圍毆他。
因為他明白在亂世中,九兒需要被有力量、有血性又足夠愛她的人保護,而為了她願意揹負血案甚至豁出性命的餘佔鰲,正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餘佔鰲因為搗亂無意釀出十八里紅其實是妥妥的意外,與其説羅漢因為釀不出這麼好的酒慚愧離開,還不如説是他知道自己在這場愛情爭奪戰裏徹底敗下陣來,只能找個藉口退出。
原著小説在塑造普通老百姓羣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和敢恨的民族精神時,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很多思考。
但電影《紅高粱》在改編時,礙於時長和影視化審核等原因,把不少殘酷的情節和苦澀難懂的思考進行了精簡,並把人物之間的情感細膩化地處理,以便觀眾更容易接受。
把李大頭的死淡化,並將羅漢、餘佔鰲和九兒之間的感情關係強化,很符合上述改編手法的風格,所以李大頭之死在電影裏極有可能是餘佔鰲和羅漢“聯手”造成的。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