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目 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對於綜N代而言,想要超越前作,並不容易。不過,第三季歸來的《國家寶藏》卻在一片叫好聲中,毫不意外地拿下豆瓣三季最高分——9.5。

在前兩季《國家寶藏》中,觀眾看到的是全國各地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而這一季不同,在文物的選擇上直接升級,攜手享譽世界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呈現真正的華夏之寶。開播四集以來,《國家寶藏》第三季情懷與新意並存,在這檔綜藝裏,我們得以跨越千年,與祖先對望,與文明對話。

“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目 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如同觀看大場面電影

片中,張國立那段“神仙”的開場白,堪稱“寶藏”——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六百年紫禁城;寶刻淵藪,漢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壯志諧風雅,咫尺築天堂,一千年蘇州古典園林;守婆娑淨土,乘雪域雄風,一千三百年西藏布達拉宮;逴躒古今,並鑑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八表同風,開啓中華大一統,兩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兩千五百年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三千二百年廣漢三星堆;金風震鑠,宏觀大起,三千三百年安陽殷墟!

節目中的每一環節層層遞進,文案主旨不斷昇華,出口即是滿分作文,情緒逐漸推進。當形容萃四方精華,聚萬匠之天工的紫禁城時,張國立這樣説: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曾建立過近三十個王朝,各有其都城、宮殿,但最後只留下一座明清紫禁城成為神州大地上僅存的宮殿孤例,今天當我們再次登上故宮午門城樓,明代廷杖背後的浩然正氣中軸線測繪洗練的錚錚風骨,猶在眼前。

《國家寶藏》用富有感情的台詞文案,帶領人們進入歷史的環境,字裏行間充滿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視覺呈現,同樣驚豔。國寶是靜止的,舞台是運動的,恢弘運動的舞台讓國寶“活”了起來。LED巨型環幕,單單一個主舞台就用了多種全新影像技術。

以視覺俘獲人心,作為《國家寶藏》的導演,於蕾深諳此道。各種轉場、運鏡、航拍、仰拍以及文物古建築本身的滄桑之美精巧之美,讓觀者如同觀看了一場大場面電影一般酣暢。

除了文物之美、人文典藏、志士情懷以外,氣勢恢宏的開場音樂和豐富的背景音樂也吸引了無數觀眾。

這一季中由王錚亮演唱、關大洲作曲及編曲、王語嫣作詞的節目插曲《懷歸》在馮小剛飾演的明代才子楊慎於垂垂暮年回望跌宕起伏的一生時響起,詞情真意切,曲百轉千腸,唱出了離別之苦,思歸之意,既有牽腸掛肚之深,又有浪跡天涯之闊;既有依依不捨之訴説,也有前路蒼茫之慨嘆。

原本略顯枯燥的文博探索節目,卻因大氣磅礴的製作,富大龍、靳東、朱廣權、于謙等演員活靈活現的“場景重現”和背後的匠人故事俘獲一大批具備高審美標準的年輕人。

“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目 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感受文化背後的重量

更讓人覺得驚喜的是,這個節目的大格局——它並沒有侷限在一國一器一物,而是藉着文物以及前世今生故事,傳遞着人類命運共同體、互通互利等等的觀念。例如第一期中的金嵌珍珠天球儀,初看是奢華耀眼,再聽完解讀之後又感受到古人在天文領域竟然有如此的造詣,而後又不斷警醒後人要時刻保持進步、不能故步自封。

總導演於蕾曾在一次採訪中,談及文物和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解答許多終極問題:我們為什麼是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是這樣?我們為什麼以現在這種生活方式存在?

看着《國家寶藏》裏的一幕幕、一句句,或許,我們可以窺見這些問題的答案:一羣文物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與六千多箱、幾十噸碎瓷片打交道,一片片拼接、修復,只為恢復歷史的原貌,重現祖先的智慧,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正如《國家寶藏》延續三季的那句開場白:“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目,我們究竟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通過這些文物,我們感受到其背後文化的重量、底藴,知曉了“何謂華夏,何以中國”,它書寫過去,指引將來。同時也拷問着我們的內心,我們究竟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什麼?

文/記者 殷茵

來源/新聞晨報

內容來自新聞晨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0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目 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