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人街探案3》口碑引爭議,但我更想談談劇情背後這段歷史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娛樂

《唐人街探案3》,喜劇的元素貫穿整篇,但它沉重的內核,卻讓人笑不出來。戰爭元素的導入,揭開了不為人知的歷史,也讓人久久無法釋懷。這篇文章3600字,預計10分鐘讀完,帶你深挖這部劇的細節,希望我們都能夠銘記歷史,也願世間再無戰爭。

作者

|桌子先生

編輯

|李小白

|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願世界和平,是電影的最高立意

期盼已久的《唐人街探案3》終於上映了,目前票房是35億,成績不俗。

作為“唐探宇宙”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的取景地是東京,全程使用IMAX攝像機拍攝,視覺效果非常震撼。

和前兩部一樣,《唐探3》依舊是一明一暗兩條線交叉進行,明線是發生在東京的“密室殺人案件”,暗線則是對“Q到底是誰”的揭秘。

沒錯,在這一部中,我們將見到Q的真實面目,我就不劇透了,大家一起去影院找答案吧。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談論《唐探3》搞笑的戲份,也不想闡述推理的過程,而是想聊一聊它的真正精神內核是什麼,我覺得這才是《唐探3》真正厲害的地方。

《唐探3》整部電影,其實都埋在一個很宏大的背景下,從個體上升到羣體,從羣體上升到國家,對於人性的呈現和剖析,對於歷史的解讀和映射,將影片的立意拉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大家在電影裏面印象最深的部分,應該是在電影中的庭審部分。

在最後的庭審現場,長澤雅美飾演的小林杏奈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

她並非出生在日本,而是在中國東北出生、長大。

後來隨父親一起回到日本後,一家人因語言不通、沒有户口而生活得十分困窘,父親無奈拋棄了她們母女,只剩她和母親相依為命。

為了讓她吃上飯,母親委屈自己去討好流氓,後來淪落到只能去偷、去搶,最後,因為犯盜竊罪被抓入獄,並且死在了牢裏面。

小林杏奈頑強地活了下來,逐漸在日本站穩了腳跟,她最大的信念,就是報復父親,讓他體驗失去一切的痛苦。

而這一切悲劇的根源,是因為小林杏奈的父親渡邊勝,是日軍侵華時期留在中國的“戰爭遺孤”,他對小林杏奈所做的一切,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我猜導演把日本作為電影主要拍攝場地的時候,就考慮過很多東西,如果僅僅是講述一個女秘書殺人案,我覺得很簡單,沒有必要大費周章繞那麼遠,也沒有必要打上“戰爭遺孤”這種時代標籤,直接簡單切入就行。

而這部電影,導演之所以把這麼重要的部分放在這一個標籤下,是因為他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或者是非表達不可的東西。

如果你看懂了這一點,你就看懂了整部電影。

電影有很多細節,可能一些人會有點看不懂。

比如影片中秦風對Q説:“你有你們,我有我們”,他説的“我們”絕不僅僅是他和唐仁,或者另外幾個偵探。

比如眾人一起看煙花的時候,為什麼一下子播放起了邁克爾·傑克遜那首和平之曲《Healtheworld》。

還有秦風問唐仁,你的願望是什麼?

而唐仁一下子説出自己的願望是世界和平,而秦風説他終於説了一句靠譜的話。

這些東西,很多人覺得莫名其妙,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意有所指,導演把整部電影的立意,拔到了一個很高的地方,這才是他真正讓人敬佩的地方。

如果你去了解這些情節背後的歷史,就會讀懂影片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罪孽深惡,遠不及我們能看到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了更徹底地佔領中國,向中國東北大量移民,他們妄圖改變東北的民族構成,建立一個新的“海外殖民地”。

這些千里迢迢遷徙而來的日本人,被稱為“開拓團”,渡邊勝的父母,就是“開拓團”的成員。

“開拓團”的到來,對東北農民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這些“開拓團”要麼強佔,要麼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東北農民的土地,然後再租給東北農民耕種,導致東北500多萬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被迫成為了佃農。

還有很多東北農民四處流離,或在日本組建的“集團部落”中忍飢受寒,凍餓而死的人數不勝數。

日本戰敗後,關東軍要求“開拓團”的移民立即撤離,但此時“開拓團”裏的“大部分是老弱婦孺,而已經崩潰的日本政府無法組織有效的撤離方案,他們不得不開始自謀生路。

數據顯示,戰後“開拓團”移民死亡總數為7.85萬餘人,其中自殺的有1.152萬人。

而剩下的日本移民中,有少部分歷經磨難回到了日本,還有一部分被中國人收養,成為戰後的遺孤。

當年的侵華日軍在我國東北大量移民的時候到底做了多少惡?

除了前面提到的掠奪農民土地之外,日本人還僱傭中國勞工,大量開採煤礦資源。

整個東北有15個萬人坑,阜新、遼源、鶴崗、雞西這些煤礦城市裏,都有一個堆着中國勞工遺骨的大坑。

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礦難,就發生在那時的東北,死亡人數高達1549人。

而造成這樣大規模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瓦斯爆炸,而是爆炸發生後,日本人為了保護井下設備和礦產資源,停止向井下送風,導致曠工窒息而死。

唯一被營救且最終生還的人,是一個日本人。

而日本在《盛京時報》裏,僅僅用30多字刊登礦難消息,還稱“損失輕微”,因為在他們眼裏,中國人的命根本就不是命。

除了經濟和軍事上的侵略外,日本還在東北大搞愚民政策,實施教育、文化上的侵略。

1932年,日本當局責令南滿洲教育會教科書編輯部編纂了《歷史教科書》,該書分為三個部分,滿洲史、東洋史和西洋史,一字不提“中國”,完全割裂了古代中原文明和東北地區的聯繫。

可想而知,這樣被扭曲、編造的“歷史書”,會對東北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

除了歪曲歷史,日偽當局還強制東北各地學生學習日語,在《國民學校日語國民讀本》中灌輸“日語是我國的國語之一”的殖民思想。

1939年版本的偽滿洲國國歌,裏面大言不慚地説“只有親愛無怨仇”,看似一派祥和,實際上亡我之心昭然若揭。

日本當年在中國造下的罪孽,罄竹難書。

那是一段疼痛的歷史,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瞭解,也產生不了多少共鳴,但那一段歷史是值得銘記的。

《唐探3》結尾,渡邊勝的那一跪非常震撼,很多人覺得那是表達對女兒的懺悔。

其實不然。

那一跪,也是代替他的父輩,表達對全體中國人民一個遲來的懺悔和愧疚。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人類命運共同體

是《唐探3》最打動人的細節

《唐探3》裏的庭審戲中,響起了一首日本的老歌《草帽歌》,它表達的,是一個日本戰爭遺孤對母親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悲哀。

很多帶着父母一同去觀影的朋友都説,這首歌喚起了父輩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

二戰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對日本的平民,也意味着顛沛與苦楚。

滯留在中國的日本遺孤,很多都想回到故鄉,但過程並不容易。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3月制定實施了一套針對日本遺孤的“身份擔保人制度”,規定即使是公費回國的日本遺孤家庭,也必須徵得其日本親族的同意。

然而,很多親戚為了避免麻煩,往往拒絕做“身份擔保人”,導致他們無法回國。

即使經過曠日持久的努力回到日本,這些遺孤從中國帶去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也由於語言不通,在日本舉步維艱,很多都只能靠着微薄的救濟金生活。

影片中渡邊勝一家的經歷,就是那段歷史的一個縮影。

1981年,日本攝影師江成常夫作為“尋親團”成員,來到中國東北,拍攝了一組照片,名為《戰爭遺孤》。

照片中的遺孤們面對着鏡頭,或平靜,或愕然,或尷尬,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他們依然對自己的身世感到迷惘,不知故鄉究竟是何處。

[圖片10]

“尋親計劃”之後,一部分遺孤回到了日本,這時的他們大多已五六十歲,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他們根本無法靠打工養活自己。

江成常夫在影記中説,“我感覺回到日本後的他們,並不是那麼幸福。”

那是一個疼痛的傷疤,對於中國人是這樣,對於那些遺孤們同樣也是。

無論對哪個國家的百姓來説,戰爭的苦痛都是相似的。

這是《唐探3》想要表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核,也是影片最打動我的地方。

從整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窺見導演在影片中所寄予的深沉思索:該如何看待戰爭?這個世界何時才能消解戰爭留下的悲痛?

這樣的思索也許有些宏大,卻是導演必須要表達的,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思索的命題。

而導演用埋在深處的細節,給出了他的答案。

影片中秦風對Q説:你有你們,我有我們。

而最後一幕裏,四個偵探,有中國人,有日本人,有泰國人,他們站在一起,看着漫天焰火。

那一刻,他們之間沒有了國界,只有共同的“我們”。

伴隨着焰火響起的,是那首《Healtheworld》,歌曲開頭的歌詞是這樣的:

“沉思那潮生潮滅,世代更迭。

我們想要為孩子們和他們的子孫營造更美好的家園,讓他們明瞭,他們活在一個較過去更加美好的世界。

從而讓他們堅信,他們也可以營造一個愈加美好的世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傷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

世界和平,和氣生財,是我們共同的願景,過去的榮光和苦痛,我們都應該銘記。

願世界和平,願世間再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