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七夕會美食|茄餅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美食

上海人給新產生或剛傳入的物品起名根據什麼,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小時候,我常常手握一副大餅油條邊吃邊上學去。大餅即北方的燒餅,傳到上海怎麼叫大餅了呢?

困難時期,糧食定量配給大米搭配麪粉。媽上班工作忙,常將麪粉調成糊狀,往熱鍋裏一倒,攤成麪餅給我們吃。奶奶卻常做搨餅作主食。我心裏疑惑:搨餅比點心店的大餅小,當然不叫大餅。那麼為啥叫搨餅呢?奶奶叫我看她做餅。她把包餡的麪糰放進鍋裏,然後用剷刀用力搨麪糰,使麪糰扁而薄。這就叫搨餅啊!

有一次,奶奶不在家,我決定改革奶奶的操作法做搨餅。我將麪糰壓得薄薄的,放進鍋裏,煮熟,拿出一看,餅都裂開吐着糖液,似乎張着嘴在對我嘲笑。原來那時市面上沒有糯米粉賣,家裏都是一般麪粉,冷水調的麪粉一壓極易破碎。我才知道,麪粉加熱才產生黏性,在熱鍋裏搨薄面團是必要工序。搨餅的名稱原來來自於制餅的特殊過程。北方寒冷,多火炕,用火烤餅方便,那餅叫燒餅。燒餅傳到上海,人們看到這餅比搨餅大不少,是不是根據這個特點,人們就給它改名叫大餅?奶奶看着開口的搨餅直笑,叫我學做餅先從簡單的攤麪餅開始。我總懶得學,覺得沒有餡的麪餅不好吃。

秋天到了,茄子成熟,奶奶就做有餡的麪餅給我吃。她將茄子切成絲,揉捏去水,加調料拌和,把麪糊倒進鍋裏,舀一勺茄絲,上面再加一勺麪糊。裹着茄絲餡的麪餅既可作主食,又可作下飯的菜。早晨,如果有一碗薄薄的粥,稀里嘩啦喝一口,再咬一口餅,那真叫好吃。因為好吃,媽怕我吃多了,超出定糧,不讓奶奶經常做這種餅。立秋後,茄子一包籽。茄子籽不好吃,奶奶將切絲的茄子用鹽揉捏,用水淘盡籽,然後做餡。茄籽富含茄子鹼,吃多了會中毒,這種做法甚合乎今天的科學養生道理。同樣攤麪餅,只因餅裏有茄絲,上海人叫它“茄餅”。

我的故鄉浦東高橋有一種特產“高橋鬆餅”,一口咬下去,外皮淅淅瀝瀝往下掉,酥軟好吃。據説當年電影明星趙丹、周璇、黎麗麗等去海濱浴場戲水,必定要買回幾大包品嚐。其實,高橋鬆餅和蘇式月餅做法相同,吃口一樣,但是,上海人偏不叫它蘇式月餅,卻根據其特點另起名叫“高橋鬆餅”,成為當地有名特產。原來上海人起名沒有一定之規,似乎含有“拿來主義”的意味。

奶奶已經故世多年,每當秋天啖茄餅,奶奶做茄餅的那些快樂日子總縈繞心頭。真是“今朝啖餅味何如?”齒頰留香滿心湖!(黃順福)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