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台州黃岩城區西行約40公里,有一古樸山村藏在深山幽谷中。滿山蒼翠,溪水叮咚,村口入口小而裏面大,如同一隻紮了口子的布袋,傳説布袋和尚曾到此雲遊,故取名布袋山坑。
外來遊客上布袋山坑,得一路向上在陡峭的山峯中開上兩小時盤山山路,三分為這山中美景,七分更多是為布袋山饅頭而來。布袋山饅頭因布袋山而聞名,布袋山又因饅頭吸引遊客。
布袋山饅頭個小而扁圓,吃起來卻格外清香,且它的鬆軟程度堪比麪包,卻又比麪包更加有勁道。要做成這樣的饅頭,少不了布袋山上甘甜的山泉水,以及用電熱毯和棉被醒饅頭的土方法。
村裏有一對名為仙花、美花的姐妹,開了10餘年仙花饅頭,一起看看她們是怎麼做饅頭的吧。
【食材】
麪粉、白糖、紅糖、紅棗、核桃、花生、南瓜。
【做法】
1、取適量高筋麪粉,一點點加山泉水反覆搓揉成光滑的麪糰,放置一邊發酵20分鐘。
布袋山四面竹林環繞,中間一泓清溪,集四周羣山精華於一泉之上,口感甘甜爽口、清熱解暑,這種水所和的面,讓饅頭呈現出極佳的鬆軟程度,同時又具備濃厚小麥味的勁道口感,這是布袋山饅頭之於普通饅頭最大的區別。
將山泉水燒開,待至餘温未散之時放入適量白糖混合,再加入麪粉中,使饅頭甜味更濃,其餘不再加任何配料,這樣純手工揉出來的白麪饅頭原汁原味,又充滿了麪粉的香甜。
另一種是南瓜饅頭。上好的農田南瓜,蒸熟搗爛之後做成香濃南瓜汁,只需在麪粉中加入少許,就能在兩姐妹手中變成誘人的金黃色麪糰,南瓜帶給饅頭的又是另一種更為粉糯的甜味。
第三種是紅糖饅頭。紅糖上色,加入優質的新疆紅棗、核桃和花生,用量超實在,比起前兩種饅頭,它的口感又豐富了許多。
2、將麪糰分成小塊,搓揉成直徑大概2釐米的長條,隨後抓成一個個饅頭胚,放置平盤中擺好。
揉麪的合格標準是要揉到麪糰內部沒氣泡,外表光滑有點粘手就是濕濕有手的感覺,切面不見氣泡空洞。
3、醒饅頭。將牀上的薄棉被掀開,平盤上的饅頭依次取出,一排接一排整齊擺放在牀上的電熱毯上,擺滿後蓋上棉被,醒半小時。
多見北方人賣饅頭包子時,用棉被覆蓋,但布袋山饅頭早在醒饅頭的時候就用上了棉被。經過20分鐘發酵的饅頭胚,還要蓋上棉被再“醒”上半個小時,而且這個過程中為了保證麪糰能夠充分延伸,縮短髮酵時間,通常還會在下面墊上一層電熱毯和一層毯子。
據説這是布袋山代代相傳的土方法,但在外人看來,卻是十分新奇有趣的。
老面發酵,純手工揉制,多一時就稀軟,少一時就酸黏,面的軟硬把握張弛有度,嚴格把控蒸制、火候恰到好處,才可以吃出一層一層的感覺。
4、醒好的饅頭取出擺放在蒸籠籠屜上。一屜蒸20多個,紗布需要先用水打濕,不然饅頭會黏在一起,不好拿出來。
5、蒸饅頭。先將籠屜中的水燒開,待水蒸氣冒出,再把籠屜一層一層放上去,一般10屜蒸一次,蓋上蒸籠蓋,蒸15分鐘後再關火虛蒸一段時間即可開蓋食用。
不少人蒸出來的饅頭很容易回縮起皺,那是因為缺少“虛蒸”環節。時間到後不要着急取出,特別是蒸制時間比較短的饅頭,關火後一定要在鍋內擱置3-5分鐘(也叫虛蒸),避免饅頭熱脹冷縮。
剛出爐的小饅頭一個個白白胖胖,香氣撲鼻,入口蓬鬆勁道、細膩綿密,吃完嘴巴還留有一絲甘甜。將饅頭放置冰箱冷凍一個月,再蒸出來還和新鮮饅頭一個口感。
包括仙花、美花兩姐妹在內,布袋山每户農家每天都要做近3—5千隻饅頭,一年下來光賣饅頭的收入就有50多萬。除了外來遊客零零散散帶走了那些,更多的饅頭都通過快遞寄到了深圳、上海、寧波、杭州等各個城市。
原本養在深閨中的普通饅頭,開始仰仗布袋山中的青山綠水搭台,如今饅頭早已反哺布袋山旅遊業。來到這的遊客無一不感嘆:我是買了這山上的饅頭,才順便到此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