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走!去郵局喝一杯咖啡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美食

今年2月,首家“郵局咖啡”在福建省廈門市開業,吸引顧客前來打卡。圖為位於廈門市思明區的郵局咖啡。中國郵政集團供圖

近日在上海市愚園路一家咖啡店內,店員為顧客製作咖啡。新華社記者丁 汀攝

到加油站買杯咖啡、在藥材店品嚐咖啡、約在郵局喝咖啡……咖啡飲用的場景變得越來越豐富。這背後,是不同領域“跨界”選手紛紛湧入咖啡賽道。

李寧、同仁堂、狗不理、中國石化、中國郵政……不少知名企業高調涉足咖啡產業。咖啡業的吸引力為什麼這麼大?跨界者入局將對咖啡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知名企業“跨界”賣咖啡

去郵局不是寄信寄包裹,而是喝咖啡——今年6月,中國郵政旗下的郵局咖啡首家校園店在東南大學正式開業,吸引許多師生慕名前來“打卡”。

“咖啡味道不錯,店內裝修也很養眼。”東南大學博士生李文棟在體驗後感到滿意。“咖啡廳開在郵局裏,這樣的‘跨界’很有趣。校園生活圈不大,生活節奏快,大家需要這樣的空間。很多師生探店之後認為值得再次前往。”李文棟説。

“跨界”咖啡業,中國郵政只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半年,咖啡賽道先後有運動品牌李寧申請註冊“寧咖啡NINGCOFFEE”商標,天津狗不理成立咖啡相關企業,華為申請咖啡類商標等。還有一些跨界選手捷足先登,包括加油站、藥鋪等,如中石油的“好客咖啡”、中石化的“易捷咖啡”、同仁堂的“養生咖啡”。此外,一些餐飲企業也推出各自的咖啡品牌,如麥當勞的“麥咖啡”、肯德基的“K咖啡”。

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咖啡相關企業近16萬家。近5年,中國每年新增咖啡相關企業2萬餘家。2021年,中國新增咖啡相關企業2.59萬家,同比增長15.31%。美團發佈的《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5月1日,國內共有咖啡門店11.73萬家,在疫情影響下仍保持着較快增速。這其中,就包括大量“跨界”企業。

這些“跨界”咖啡表現如何?在北京市一家中石化加油站易捷便利店內,咖啡櫃枱緊鄰着加油站收銀台。“顧客羣來自加油的車主,他們大多選擇外帶。”易捷咖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使用銀行卡、手機支付油款的車主都會到收銀台掃碼或刷卡,為咖啡櫃枱引來客流,其中一部分會順便買杯咖啡。

採訪中,多家“跨界”企業強調,進入咖啡領域意在長遠發展,不是簡單地推個“聯名款”。以“兩桶油”為例,易捷咖啡立足中石化加油站近3萬家易捷便利店,精心設計產品,推出“92號”黑白咖啡、“95號”時尚特飲、“98號”精品系列等3種系列產品。好客咖啡則按不同地區的便利店場景,打造現磨咖啡、自助咖啡機、即飲咖啡、凍幹咖啡等4條產品線,2021年就實現產品銷售收入超1億元。

跨界者也有不少創新佈局。麥咖啡去年推出了新能源可移動咖啡車,不僅在北京、廣東等地取得良好效果,還開進北京首鋼園,為服貿會提供便利保障服務。按照麥當勞的規劃,預計到2023年,全國將有超過4000家麥咖啡。

構建更多“咖啡+”消費場景

咖啡行業為何迎來眾多跨界者?

快速增長的咖啡消費市場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的消費習慣逐漸形成並鞏固。以城鎮中高收入羣體為代表,消費意願高、品牌黏性強的咖啡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有機構發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並有望於2025年達到1萬億元左右。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國內咖啡消費者規模已突破3億人。

從細分品類看,現制咖啡行業迎來發展熱潮。美團《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現制咖啡市場規模達89.7億元,美團外賣平台咖啡品類訂單同比增長178.7%,遠超茶飲、中式糕點、螺螄粉等品類。同時,中國現制咖啡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今年規模在300-500家的連鎖品牌旗下門店數大幅增長,大中型連鎖品牌發展迅速。

眾多企業進入咖啡賽道並非盲目跨界。便捷、優惠、場景,被視為影響消費者到店率的三大因素。而許多跨界者在便捷、場景等方面顯然“贏在起跑線”。

據瞭解,便捷的位置是多數消費者光顧線下咖啡店的首要考慮因素。美團《報告》顯示,在消費者選擇到店自提的原因中,“順路自提”以79.57%居首位。而加油站、郵局等跨界者在門店擴張、進軍下沉市場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其中,中國郵政坐擁近9000個攬投部、5.4萬個營業支局所和42萬個信息系統完善的郵樂購站點資源,網點遍佈全國各地。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便利店也擁有類似優勢,網點數量大、密度高,便於對目標消費者引流。推出咖啡業務時,這類企業所需要的租金、用工等邊際成本也較低,在新賽道能做到進退自如。

場景拓展方面,跨界者立足主營業務,構建更多“咖啡+”消費場景。

近幾年,中國咖啡消費場景在時間和空間上日益豐富多彩,其中“咖啡+早餐”崛起勢頭明顯。美團的數據表明,2021年咖啡早餐時段訂單分佈佔比提升2.3個百分點。在跨界者影響下,“上班路上給車加油,順便喝咖啡”“早上逛完菜市場,來一杯咖啡”等消費場景應運而生。

易捷咖啡工作人員介紹,其營業高峯在早餐時段,“附近有不少寫字樓,很多上班族在通勤途中加油時,會順便購買咖啡和早餐。”天津狗不理旗下高樂雅咖啡“咖啡+包子”、浙江寧波菜場咖啡“咖啡+油條鍋貼”等模式,也在當地消費者中獲得不少好評。

老字號同仁堂開創了“咖啡+養生”消費場景。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同仁堂“知嘛健康”咖啡店內,顧客小李告訴記者,自己是第一次來該品牌咖啡店,“養生咖啡這個概念很新穎。店內環境也不錯,傳統藥鋪內飾,草藥幽香別具一格。陳皮、枸杞、羅漢果等中藥搭配咖啡,味道出人意料地好。”

深度滲入居民日常生活

眾多知名企業進軍咖啡業,折射出中國咖啡消費快速升級的新趨勢。

據瞭解,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中國市場並風靡一時的咖啡品類是速溶咖啡,並一度佔據超95%的市場份額。“速溶咖啡曾是大眾眼中的高級貨,民航客機、涉外酒店都會提供。喝速溶咖啡屬於高消費,黑罐的咖啡配上白罐的‘咖啡伴侶’,甚至有人喝完後捨不得扔罐子。”“60後”王斌向記者回憶起青年時代購買速溶咖啡的經歷。

目前,速溶咖啡仍佔據中國咖啡消費市場70%以上的份額,具有價格實惠、便於保存、衝飲快捷、在傳統商超根基深厚等特點。但從市場趨勢看,速溶咖啡發展步伐已明顯放慢,市場的增量主要來自現制咖啡,這也正是跨界企業集中踏入的領域。2021年中國咖啡豆進口量達12.27萬噸,同比增長約74%,其中生豆進口總量10.6萬噸,佔總進口量約86%,同比增長約87%。咖啡進口貿易的便利化,為現制咖啡行業帶來利好。

從一線城市白領到“小鎮青年”,年輕消費者對現制咖啡的消費習慣正在形成。不少年輕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優質的咖啡豆或現磨咖啡、更優雅舒適的消費環境,甚至購置更精美的咖啡用具、功能強大的咖啡機等。

美式、拿鐵、摩卡、卡布奇諾……對各類現制咖啡的區別,“95後”韓笑“門兒清”。在她看來,喝咖啡不僅是為了提神醒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5分鐘步行圈內應有一家好咖啡廳。對我而言,咖啡廳是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

隨着中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中等收入羣體規模日益擴大,中國現制咖啡市場仍有較大發展潛力。美團《報告》提到,2021年,中國內地年人均消費現制咖啡1.6杯,一二線城市年人均消費現制咖啡3.8杯,與美國、歐洲等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仍有差距。

頭部企業加快佈局、眾多跨界者進入賽道,也為現制咖啡行業發展釋放了活力。頭部企業中,星巴克、瑞幸等品牌的競爭更加激烈。一季度,瑞幸咖啡實現淨收入總額24.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9.5%,品牌國內門店數量突破7000家。跨界企業的加入,進一步拉近了現制咖啡與普通居民的距離,推動現制咖啡消費走向大眾化。在投資者看來,咖啡正在深度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這一新鮮的上升市場值得期待。(本報記者 汪文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7月12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