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咖喱”遠近聞名,還從英國報紙上推廣“咖喱粉”的誤會説起

在如今調味市場便利的時候,很多人談起咖喱就會第一時間聯想起“咖喱粉”、“咖喱塊”,就像它們本來就是如同“胡椒粉”、“孜然粉”一樣的調味佐料。

同樣是出自某一種特殊的香料。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咖喱並不是出自某一種特殊的香料,而它恰恰是一個廣泛的名詞。

印度咖喱在國際社會的熱度只升不降,甚至在日本這個國家近年來榮登日本國民美食排行榜首位。而“咖喱”能成為國際化的“美食之星”,還得得益於日不落帝國的殖民統治。

而“咖喱”又是為何在眾多美食中,憑藉殖民輻射脱穎而出的呢?其實,這一切還源於早期英國報紙上,為了推廣“咖喱粉”這種商品的誤會説起。

就像開篇所提到的,很多人一談起咖喱就會將它與“咖喱粉”“咖喱塊”相聯繫起來,而其實在印度本土人的眼裏,它們並不是同一種類別的東西,甚至還不被稱為“咖喱”這個名字。

他們喜歡把“咖喱”稱為為“馬拉”,而這個意思恰恰就是一種通過各種類別的香料組合而成的。眾多周知,印度的美食文化也有着可追溯的歷史,而且同樣也是一個對於“吃”有着深刻研究的國家。

甚至有資料顯示,在印度河谷的先民所居住過的洞穴中發現,已有用於磨製香料的工具,以及姜、薑黃等多種香料的殘餘證據。

這足以説明,印度人民在很久之前,就開始對如今這些用於調味的香料有所研究。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其實對應如今咖喱粉的成分表,就知道在這些先民居住的洞穴中,所發現的香料,就是製作成“咖喱”的重要原材料。

而為何香料會起源於遠古的印度呢?根據對於歷史發展的經驗來説,其實也不難理解這一發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生存環境下的地理人文因素,同樣也會對於“食”這一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影響。

處於熱帶地區的印度,每年的降水量大,雨熱同期的氣候,加上地理環境以平原為主,就給印度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而香料植物的發展也同樣是得益於這些優越的生存環境。

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國家間的聯繫通過戰爭、禮尚往來等方式也慢慢的緊密。而這一切帶來的並不只是人員的動盪而已,還有着每個不同地區上,文化和自然的相互摩擦。

香料其實也正是不同“文化”交往下,得以重合發展的產物。在歷史上,印度是一個久經波瀾,常被戰爭干擾的國度,但這一發展的歷史,也同樣造就了印度飲食習慣和外來飲食習慣的結合發展。

來自不同地方的香料也在這個過程中,開始慢慢的融入到印度這個國家,而這一切天衣無縫的“香料匯合”,正是讓印度成為“香料大國”的重要原因所在。

如果對於近代以前的世界歷史有所瞭解,其實大家就會知道,在英國自稱為“日不落帝國”之前,世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昔日大國的天下。

在印度這一個久經戰場的國家裏,剛開始將自己的勢力邁入印度的也同樣不是英國,而是在葡萄牙。他們在印度的各個大城市中,通過自己的殖民統治建立了殖民地,在不斷的對印度眾多地區搶掠的過程中,發現了印度飲食文化中的香料。

所以就將它帶回了葡萄牙,並受到了全國上下的喜歡,而正是因為這樣擁有了一定的名氣。但是,前期葡萄牙畢竟是一個封建統治下的專制國家,對於這一香料的推廣力度。

因為自己統治的目光也受到了影響。雖然因為擁有了印度香料,並且通過印度香料烹飪出各種美食。但是印度香料的最終能走向全世界的推動力量還是英國。

隨着世界時局的不斷變化,技術的革新,工業時代的到來,英國也慢慢成為了歷史上,無人能敵的大國。而在此之前,還是葡萄牙殖民地的印度,自然就順理成章成為了英國的囊中之物。

而天生有經商天賦的英國,與葡萄牙的統治者,對待香料的“佔有方式”,卻截然不同。葡萄牙統治者的方式是“佔為己用”,併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烹飪帶來了很大的味道口感上的改進。

而英國人的方式則是“通過殖民,廉價佔有,自己作為中間商再賣出去”,而這種將香料變為金錢,獲得利潤的方式,無疑更加的精明,也更有利於印度香料走向全球的市場。

但是,就算是英國人對於香料的發展,大多都通過“經商”的方式推廣了出去。香料作為飲食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英國的飲食文化還是帶來了一定的摩擦作用的。

英國和印度對於飲食文化的態度完全不同,英國是一個在“吃”上面不怎麼講究的國家。雖然,因為技術的革新發展,在生產技術上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在美食的研究上,似乎還一直是原地踏步。

而印度香料憑藉着獨特的烹飪作用,打開了英國人的緊閉了數百年的味蕾之門。雖説,印度香料在英國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成為了英國人餐桌上的新晉“寵兒”。

但是,英國人似乎對“吃”這一方面的知識掌握毫無天賦。眾多香料中,要準確記住每一種香料的作用,或者在哪一個菜系中放多少,甚至哪幾種香料搭配起來才能達到好的味覺體驗,這對於英國人來説。

簡直如同天書,太難掌握。但是,好投機的英國人,索性將所有的香料都碎成粉末,按照印度人的搭配將它們混合在一起,於是“咖喱”就出現了。

天生就擁有經商頭腦的英國人怎麼會放棄“咖喱”這種商品的推廣呢?於是,在早期還是以報紙為推廣力量的英國,就出現了一則這樣對於“咖喱粉”的廣告:

在平時做飯的過程中。只需要在食材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咖喱粉,就可以做出和印度菜一樣的口感。而真正瞭解到這裏,我們不難發現,“咖喱”其實並不存在,而是英國人創造了它,是在那些特殊印度香料的混合下形成的。

飲食文化因為人才有了屬於它們自己特殊的意義,就像咖喱一樣,本身並不是以“咖喱粉”的形式存在,而卻因為英國人一次的靈機一動,讓它變成了很多人喜歡方便的樣子。

而“咖喱”在印度以外的人眼裏,都覺得是印度的代名詞,但印度人卻對它表現得十分的陌生。這大概就是飲食文化發展的魅力吧。

不同的國家之間的相互碰撞,不僅僅帶來了人員上的流動,文化上的溝通,經濟上的相互發展,還對於飲食界的發展也有所轟動。但英國這次“咖喱粉”的推廣,無疑是成功的。

它帶來的不僅僅是“咖喱”的名氣,還有着香料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咖喱成為餐桌上一道絕佳的美味。全球化市場的迅速發展,咖喱憑藉着日不落帝國的號召力量,走向了世界各地,咖喱不僅僅是英國人和印度人餐桌上的“寵兒”,還成為了很多歐洲、亞洲國家的美食之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2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咖喱”遠近聞名,還從英國報紙上推廣“咖喱粉”的誤會説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