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來一瓶五千年前埃及人最愛喝的罐裝啤酒!
以下文章來源於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作者Eevee。
逢年過節,親朋相聚,啤酒總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助興飲品,在世界各國都廣受歡迎。埃及作為啤酒的發源地之一,5000多年前就熟練掌握了釀造啤酒的手藝,留下不少與啤酒有關的歷史記錄。
那麼,這五千年前的啤酒究竟是個什麼味道?今天的人們還有沒有機會再一品當年的佳釀?
這個可以有!
打開古老佳釀的鑰匙:酵母
一羣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打開了一道通往古埃及傳送門。
而鑰匙就是藏在古埃及酒罈子裏的酵母[1]。
酵母,是一類真菌。也正是釀造啤酒的靈魂所在——雖然古代人無法窺見它的真容,它卻早就融入人類的生活。除了啤酒,饅頭、麪包、葡萄酒等等都是酵母們的傑作。
古埃及的酒罈由陶土燒製而成,裏面往往有很多孔隙。盛裝啤酒後會有少量酵母滲透入這些孔隙之中,久而久之這些酵母就被永遠“封印”在了這些酒罈裏。
為了看看這些罈子能否保存酵母,科學家們做了一個細緻的預實驗:先將幾個陶罐分別盛裝不含酵母的啤酒(經過濾滅菌)和包含酵母的啤酒,然後就地挖坑活埋3個月再來探個究竟。結果發現,只有在裝了包含酵母的啤酒罈子裏,可以再次分離得到同種酵母,猜想得到了證實。
然而問題來了,保存幾個月、幾年不算啥,時隔5000多年,釀酒酵母還有可能還活下來嗎?這可就不好説了,此前復活啤酒酵母的最高紀錄是間隔166年,有人在英國岸邊的一艘沉船裏成功活復活了於1825年產的啤酒瓶中的酵母[2]。
大型乾屍復活現場
以色列地處古代啤酒釀造最為盛行的地區,也是最容易出土古代酒罈子的地方。這裏可以找到大流士一世在位時波斯帝國的日常用啤酒罈(公元前500年),還能找到海上移民部落腓力斯丁(Philistine)人所用的酒器,以及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的酒器。
找到了古董,就可以愉快地開砸了(才怪)。科學家們循着瓶罐上的一些裂縫小心地剝離一些碎片,加入麥汁(培養基)讓沉睡千年的酵母乾屍們先泡個營養澡,順帶呼吸一下21世紀的新鮮空氣。沉睡在陶片中的不僅僅有酵母,還有各類複雜的微生物,還需要通過酵母選擇培養基篩選,最後通過基因檢測的最終考驗,就這樣,沉睡於陶片縫隙中的酵母就能重見天日!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能忽略:如何佐證這些酵母確實是來源陶片本身,而不是來源於周圍的複雜土壤環境呢?這就得通過考察更多的文物來驗證了。
生物考古學家們隨手拿來了27件和啤酒不相關的“鍋碗瓢盆”,比如古埃及的“洗腳盆”“火鍋”“水瓢”等等,53份考古發掘點周圍的石頭,以及30份和考古點不相關的石頭。又是一頓麥汁泡澡分離選擇,然而僅得到了2種和發酵不相關的酵母(包括白色念珠菌和一種植物上的野生酵母)。看來,只有裝過上古啤酒的陶罐才是打開傳送門正解,環境中的一些酵母無法影響到實驗。
盤了不少古玩之後,總算吹盡狂沙始到金,6位木乃伊釀酒酵母“破棺而起”,我們真的可以用先民的酵母釀酒啦!
古代釀酒酵母的終極釀造對決!
修復完文物的科學家們,緊接着投入到釀酒工作中。不同的釀酒酵母在相同的原料、水質、發酵温度等條件下,會呈現絕然不同的感官體驗,至於哪款的口味最好,就得請專業人士來品鑑了。
以下是他們給出的評分,可見,各款古代酵母都有出色的表現力,和目前的商用酵母不分伯仲。
其實在此之前,眾多酒廠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嘗試復原古代啤酒。譬如擅長開拓新技法的美國酒廠角頭鯊,就曾經復原過所謂古埃及配方的啤酒,還也復原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酒——賈湖;比利時Dupont酒廠更是出品過一款古羅馬帝國時期高盧地區配方的啤酒Posca Rustica;荷蘭Jopen酒廠復原過啤酒花使用前中世紀最為流行的格魯特啤酒。
不得不説,以色列生物考古的科學家們真正意義上覆活了中東地區的初代釀酒酵母(穢土轉生的那種),將一小部分5000年前古埃及人“隨緣”篩選出的釀酒酵母展現在我們面前。
雖然水質、發酵温度、原料品質、製作工藝等等方面都會影響啤酒的味道,現代人未必能復原出和古埃及同款的“罐裝啤酒”,但這項研究工作,無疑刷新了我們對釀酒酵母的認知,更讓我們有了和古代釀酒師同場競技的機會。
興許,不久之後,我們就能品嚐到這些穿越時空的佳釀了。
最後還要温馨提醒大家,佳釀雖美但多飲傷身,切勿貪杯啊!
作者名片
編輯:Yuki
排版:夏曉茜
題圖: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參考文獻:
[1] Aouizerat, T., Gutman, I., Paz, Y. et al., 2019.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ve Yeast Cells from Ancient Vessels as a Tool in Bio-Archaeology. mBio 10, e00388-19.
[2] Coghlan, A. 1991. The beer that came back from the deep. New Science 131(1786), 4.
[3] Sugiyama, J. & Goto, S. 1969. Mycoflora in core samples from stratigraphic drillings in middle Japan. IV. The yeast genera Candida Berkhout, Trichosporon Behrend, and Rhodotorula Harrison em. Lodder from core samples.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Science. Univerisity of Tokyo III 10, 97-118.
[4] Zhou, X. & Li, Y. 2015, Chapter 5 - Oral Mucosal Microbes. Atlas of Oral Microbiology, 95-107.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編輯: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