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古裝劇中總是用錯一句古言,所謂“君子遠庖廚”,指的是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而不是不會做飯不進廚房的誤解。文人多閒心,喜歡鼓搗點兒廚藝的多得是呢!
李笠翁的《閒情偶寄》和袁簡齋的《隨園食單》都有河鮮料理的方法,不過這二位基本是光説不練的主兒。倒是後來的安徽人胡適之先生,喜歡“洗手作羹湯”。
胡適自己發明道菜叫“胡博士魚”,其法為魚臠切丁,加三鮮細料熬成魚羹。在當時,這道菜與馬敍倫的“馬先生湯”,張競生的“張先生豆腐”比肩,成為京華一時名饌。如果有一個人是徽菜的代言人,那麼這個人必然是徽州人胡適。
胡適一生對徽菜情有獨鍾,而在徽菜譜系中,一道“胡適一品鍋”也已經成為招牌。不過胡適一品鍋並不能算徽菜第一,因為前面還有道臭鱖魚。
在徽菜館子裏,你若聞不到陣陣臭味兒,就説明這館子不夠地道。在徽州的古語中,臭鱖魚也稱“醃鮮鱖魚”,醃鮮在方言中即為臭的意思。
新鮮鱖魚雖好,但是時間與鹽合力之下,鱖魚卻可由單純的鮮美轉化為鮮味豐富與無窮的回味。倘若將鮮魚比作情竇初開的純情少女,那麼醃製後的魚則更多了一些味道,似一個勾人尤物。
鱖魚在醃製過程中經過加鹽加壓,腥味隨着水分滲出,鮮味在醃製的過程中被吊起,吃起來不會有魚的腥氣,加上鱖魚本身的蒜瓣肉特質,醃製後的的魚肉反倒口感彈韌、鮮美十足。
對於醃鮮鱖魚來説,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鱖魚宰殺、淨膛、洗淨瀝乾。在鱖魚的膛內和外部均勻地塗抹上鹽,葱切段,薑切片,魚放於木盆,一層鱖魚一層葱、姜,層層碼放等待發酵。
發酵過程中的黴菌越高,營養價值越高。但這個度卻是極難把控,過之則腐,未到則不及,也就享受不到臭鱖魚極致的美味了。
一道好的臭鱖魚,魚肉如鮮百合一樣,層層散開。中心雪白,往邊上漸漸上色,到最邊緣,居然豔若桃花一般了。
對於臭鱖魚的真味,其實在於徽人對鮮味的執着與追求,在於製作者的精心。有人説,食“腐”的民族才是會吃的民族。發酵食物有鮮食沒有的千迴百轉的滋味,這種味道需要智慧與耐心才能享受得到。
本期責編:陶沙
來源:安徽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