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數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説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説
對 歷史人物來説, 生前享盡榮華,死後慘遭清算,不再少數,個人的是和非,還可以個千古議論下去, 死,對死者來説,是結束。但對不一般的死者來説,就未必是結束。
下面帶來幾例那些歷史上生前顯赫,死後被清算的權貴們 ,僅作談資。
1:明朝中興的功臣張居正:生前享盡榮華,死後慘遭清算
張居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強人,因為事實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個,以君臨天下的態勢,沒有同志,沒有智囊,沒有襄助,沒有可依賴的班子,沒有可使用的人馬,甚至沒有一個得心應手的秘書,只用了短短十年功夫,把整個中國搗騰一個夠,實現了他所釐定的改革宏圖。這種孜孜不息,挺然為之,披荊斬棘,殺出一條生路來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後人欽敬的。
他的赫赫功績,堪與商鞅、王安石並立為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中期與後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其主事時聲顯赫,炙手可熱,聖眷優渥,無與倫比,但隆葬歸天之際,即遭人非議之時,結果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他生前身後譭譽之懸殊,足見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令後人扼腕嘆息。
萬曆首輔
明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1572年(隆慶六年),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
萬曆十年(1582年)病卒,贈上柱國,諡文忠,在過世前十天,萬曆帝加封為“太師”,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職之人。
張居正死後,神宗“愴悼輟朝”,賜給張家搭建喪棚用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二百擔;兩宮皇太后也賜給孝布二百疋、大米二百擔。皇上還和同母弟、宗室璐王合贈銀子2300兩、香油一千斤、香燭一千對、薪柴一萬斤……朝廷特許京城設祭壇九座,供官、民弔唁,後來因赴吊的人太多,後來又增設七座祭壇;追封張居正為上柱國、諡文忠,另派在京的四品堂官,以及錦衣衞的執勤人員,參與護送其靈柩歸返故鄉荊州,並特委司禮太監陳政為整個護喪隊伍的總管事:在夏天的烈日下,張居正的靈車及輜重車前後七百餘輛,在三千名軍卒伕役的推擁下,浩浩蕩蕩地沿官道向湖廣方向緩緩行進;這支隊伍前後十餘里延綿不絕,沿途路祭的各地百姓更是看不到頭。
同年十二月,朝政格局卻發生了文武百官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重大傾斜——神宗瞅準宮內司禮太監馮保失去了內閣支持的機會,成功地翦除了這個自幼即掖抱陪伴他的“大伴”。事後,他還故作寬大地假惺惺説道:“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本當顯戮。念系皇考付託,效勞日久,故從寬着降奉御,發南京新房閒住。”總算是寬大處理,只是查抄了其家產,並未為難其本人,讓馮保到南京賦閒養老去了。
遼王憲火節的生母王氏當即向朝廷進呈《大奸巨惡叢計謀陷親王、強佔欽賜祖寢、霸奪產業、勢侵全室疏》,誣陷張居正侵奪遼王府金寶財貨,並揚言“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府”。
一時間,朝野呼應,上下其手,鬧得羣情洶洶,最終導致神宗決定對屍骨未寒的張居正痛下殺手!
險遭開棺鞭屍 家屬或餓死或流放
萬曆十二年四月,神宗頒發了查抄荊州張家的詔書,由司禮太監張誠和刑部右侍郎丘橓所主持的抄家之舉,把皇帝的翻臉不認人的冷酷無情實施到了極致:他們還沒有趕到江陵,就命令地方官登錄張府人口,封閉房門,一些老弱婦孺來不及退出,門已封閉,餓死十餘人,相傳死者“皆為犬所殘食而盡”。
在查抄家產中,張、丘更是輜銖必究,大加拷問,窮迫硬索,硬説張居正在家裏藏有200萬兩銀子。其長子張敬修經不起拷掠,屈打成招,指認有30萬兩銀子藏匿於張居正的親信曾省吾、王篆、傅作舟等人的家裏。於是,錦衣衞分頭趕往上述三家,可抄查出的銀子卻一共未足10萬兩。懋修實在受不了如此折磨,自殺未遂;敬修羞憤交加,自縊身亡。臨終前,他留下一紙絕命書,真實地記錄了張府遭受這場彌天巨禍的慘狀:“可憐身名灰滅,骨肉星散,且慮會審之時,羅納鍛鍊,皆不可測……丘侍郎、任撫按,活閻王犇鬩燦懈改鈣拮又念,奉天命而來,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敬修用生命抗議的悲壯舉動,終於換來了多數朝臣的同情。首輔申時行和六部大臣皆上疏為張家求情,終於讓神宗不得不手下留情,詔許留空宅一所,田十頃,供張母生存;而張家闔府男丁,均“俱令煙瘴地面充軍”。
此番抄查張家所獲,據刑部當時造列的清單,計為:黃金2400餘兩,白銀107700餘兩,金器3710餘兩,金首飾900餘兩,銀器5200餘兩,銀首飾10000餘兩;另有玉帶條等。這與神宗原先的估計相去甚遠。
2: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 —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少年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屢建功勳1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mergen daicing beile,滿語“聰明機警”)之號,成為正白旗旗主。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
身前榮譽
順治帝從盛京(瀋陽)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
順治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向全國頒佈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治。 當順治帝於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鈴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明顯遜於多爾袞,説明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
順治四年(1647年)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
順治五年(1648年)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衞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説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
身後榮辱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三十一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二月,蘇克薩哈與詹岱訐告“多爾袞薨時,其侍女吳爾庫尼將要殉葬,請以多爾袞所制八補黃龍袍、黑貂褂、大東珠置棺內。多爾袞活着時,欲謀篡位。”順治遂下詔削多爾袞爵位,撤去廟享,並廢除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罷黜宗室,收籍財產入官,養子多爾博歸豫親王宗。更有甚者,還將多爾袞陵墓平毀,鞭屍示眾,並砍掉腦袋。短短兩個多月內,多爾袞的名譽有了天壤之別。
3:斯大林
斯大林在蘇聯建立他自己和列寧的個人崇拜。他不顧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反對,將列寧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內供人瞻仰。斯大林自己也曾是大規模敬愛甚至是崇拜的中心。一些城鎮、鄉村、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斯大林格勒,還有斯大林獎、斯大林和平獎等等。這種個人崇拜在蘇德戰爭勝利後達到頂峯,斯大林的名字還被寫入新的蘇聯國歌。他同時成為詩歌、音樂、繪畫、電影等各種文化作品的焦點。托洛茨基曾批評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認為建立這樣的個人崇拜將個人價值凌駕於黨和階級之上,違反社會主義的價值,從而沒有人能對斯大林進行個人批評。蘇聯境內處處樹立斯大林的像,儘管照片顯示他只有165–168釐米高,雕像的高度卻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相當。私生活的領域也不能免於斯大林文藝的包圍,從1930年代初起,很多居家裏都有一間“斯大林屋”用來放置他的肖像片之類宣傳品
斯大林去世之後,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供瞻仰參觀。馬林科夫、貝利亞與赫魯曉夫成為蘇聯的“三駕馬車”,共同執政。
先是赫魯曉夫聯手馬林科夫,處決貝利亞;到了1955年,馬林科夫也在與赫魯曉夫的鬥爭中敗下陣來,失去了部長會議主席的職位。赫魯曉夫從這時開始了徹底清算斯大林的行動,逐漸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發表“秘密報告”,全面批判斯大林,掀起去斯大林化運動。1961年10月31日,根據蘇共二十二大做出的決議,斯大林的遺體被從列寧墓中移出。
4:康生:死後骨灰搬出八寶山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張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趙溶、張溶,乳名張旺,筆名魯赤水,中國山東膠南縣(今屬山東青島市黃島區)人,膠南名門之後,曹汶張氏後人。曾經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員之一,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
逝世訃告
康生在黨的八大、九大和十大,他都被選為中央委員。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他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八屆十一中全會和九屆、十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十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在康生同志追悼大會上葉劍英副主席致悼詞,康生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的革命戰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是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
1980年,中共中央鑑於他犯下的嚴重罪行,決定開除其黨籍,撤銷其悼詞,並公佈其罪行。
5:謝富治的榮辱人生:死後骨灰被請出八寶山革命公墓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卻有一位前半生功勳卓著,但死後卻被撤銷悼詞、開除黨籍、骨灰請出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上將——謝富治。
前半生的輝煌
謝富治,1909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峯崗鄉。他家世代務農,生活貧寒。小時候,他放過牛,種過地,餵過豬,也時斷時續地讀過私塾。青年時,謝富治頭腦活絡,也很勤奮,常從親朋好友處借一些書報來讀,因而見識較廣,周圍常常聚集着一些同齡青年。
1945年9月,謝富治任晉冀魯豫太嶽縱隊政治委員。重慶談判期間,陳賡、謝富治正確地領會中央意圖,發起上黨戰役,配合了重慶談判。重慶談判後不久,謝富治改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政委。194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在這個縱隊基礎上組建兵團。這就是名盛一時的“陳謝兵團”。陳謝兵團組建不久,就奉中央之命,挺進豫西,牽制並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隊,有力地配合了劉鄧大軍挺進中原。1948年5月,謝富治任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成為劉伯承、鄧小平麾下的一員戰將。陳賡、謝富治還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1970年,謝富治經診斷患有胃癌。此後,他的活動明顯減少,6月,其公安部的工作移交給了李震。
1972年3月26日,謝富治在北京病死,終年63歲。3月29日,謝富治的追悼大會舉行時,天安門、新華門等處均降半旗誌哀。悼詞稱謝富治的死是“我黨我軍的重大損失”。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對謝富治、康生進行審查。1980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把康生、謝富治的反革命罪行向全黨公佈,同時撤消這兩人的《悼詞》,並開除黨籍。謝富治的骨灰匣也被請出了八寶山革命公墓,揭下了覆蓋的黨旗。1981年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決書特法字第一號確認,謝富治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16名主犯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