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揭秘:皇帝后妃在冬天玩啥娛樂項目解悶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清兩代,每逢到了冰天雪地的冬日,皇宮中便開展名為“冰嬉”的娛樂休閒活動。冰上嬉戲的樂趣將源自大自然的魅力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人們,直到今天,人們對冰上運動的興趣依然濃厚不減。在“冰嬉”中加入競技的元素,可以使人們在遊戲中的樂趣得到極大的提升,而明清兩代的宮廷冰嬉活動無不打上那個時代帝王后妃及時行樂的深深印記。説起來,“冰嬉”應該是古代冰上活動的總稱。這種活動起源於宋代,在北方民間較為普遍,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最常見到的有五種:一是在有河的地方鳳專供遊樂的冰牀;二是冰上執球與踢球;三是跑冰,穿有鐵齒的鞋,溜行冰上,爭先奪標取勝;也有從冰山上下滑,稱“打滑撻”;四是花樣溜冰;五是冰上雜戲。
明朝時候,“冰嬉”進入了宮廷,成為了皇室的娛樂活動項目,與民間“冰嬉”大體相同。而到了清朝,“冰嬉”已經成為了十分盛行的皇家冬季的休閒消遣的娛樂項目。中國北部寒冷地區,冰天雪地,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冰上活動。冬季的北京雖不像白山黑水那樣寒冷,但冬至以後,北海、中海及通惠河、積水潭等處,都是冰凍如鏡。當時參加“冰嬉”比賽的人員所用的冰刀冰鞋比較簡單,就是在自己的皮靴下面綁上鑲在木板下的虎牙狀的鋼刀或鋼片。清代皇帝和后妃們對冰雪的熱情,遠遠超過明代皇帝和后妃。每當大雪過後,住在養心殿的皇帝,常常帶着后妃宮女在雪地上游戲玩耍,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塑雪馬……遊戲玩耍累了就飲酒唱曲,吟詩抒懷。皇帝后妃們十分喜歡看溜冰,此時的溜冰不僅是娛樂休閒活動項目,也是武備武術和強身的功夫,所以清代每年從冬至到三九,要從八旗兵營挑選一千六百人,在冰上進行培訓後參加皇帝的檢閲。當時八旗兵的建制是每旗二百人,也就是説參加檢閲的官兵,是八旗兵的整旗建制。這樣盛大的滑冰大會,在當時絕對是舉世無雙的。
當時皇宮參加“冰嬉”的由八旗將士和內務府上三旗官兵組成,他們都是一身戎裝,做各種項目的精彩表演。參加表演的千餘人被分成兩隊:一隊領隊穿紅馬褂,隊員穿紅背心;另一隊領隊穿黃馬褂,隊員穿黃背心。隊員背上分別按旗籍插着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等小旗,膝部裹着皮護膝,腳穿裝有冰刀的皮靴。冰場上懸掛天球的地方,設有旗門三座,高高懸掛着彩穗的天球,隊員們在滑行中張弓射球。在冰上雜技表演中,最為精彩的當屬冰上射箭比賽。溜冰人身着長袍,手持弓箭,就是對這種射箭場景的寫照。賽場中央平行設立旗門三座,上掛彩球。由一二百名八旗兵組成的射手一字排開,手持弓箭,那威風凜凜的陣勢,令人讚歎。號令一響,各弓箭手爭相而出,互不相讓,疾速滑向旗門,施展絕技:有的躬身施射;有的滑過旗門,來個“犀牛望月”回首疾射;有的單腳點冰,如金雞獨立,弓響箭出,身手敏捷,英姿勃勃。這樣的景象在《清宮詞》中就有描述:“冰瑩點點放銀光,箭鏃閃閃似飛蝗,健兒猿臂獻身手,綵球飛落報君王。”射箭比賽設一、二、三等獎,三箭皆中者為一等獎,皇帝將親賜賞品。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即使輸了比賽,沒有拿到名次,皇帝也給予相應的賞賜,以示鼓勵。
在清代,冰上娛樂活動被冠以國家級的娛樂活動,乾隆皇帝曾説:“冰嬉活動為國制所重。”每年農曆十二月,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此時,清廷便在西苑三海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活動。由於皇帝和后妃要親臨,場面十分壯觀,因此,在舉行冰嬉活動之前,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內務府先期派太監用水潑灑冰面,保證冰面平滑如鏡,然後擺放好禮炮,設立旗門,待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後,擇一良辰吉日,皇帝帶着后妃在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陪同下,親臨冰場,觀看錶演。每年,冰上運動的地點均不固定,要視冰層的薄厚、堅硬程度以及冰面的光滑程度而定,有時在五龍亭附近,有時在闡福寺附近,有時選定在瀛台。
萬事俱備之後,皇帝便乘坐着大冰牀御駕親臨了。冰牀豪華氣派,底座猶如龍舟,兩面描金繪彩,冰牀底部安裝兩根長形角鐵。龍舟上矗立一個方形木棚,棚外貼着黃緞,上接金漆寶頂。棚兩側各有玻璃窗一扇,棚內設雕龍寶座,後部有兩根橫杆。冰牀在眾人的推動下,滑行如飛。乾隆皇帝就有一座特製的冰牀,供他冬日時在太液池上乘坐滑行,觀賞銀裝素裹、蒼茫浩渺的雪景。
冰上運動,第一項就是搶等,即現在所謂的速度滑冰。發令官站在皇帝的御用冰牀旁,手舉小旗,連晃三下,算是發出的信號。運動員由八旗兵組成,他們足蹬一種底部綁着鐵條的簡易冰鞋,身穿箭衣,在距皇帝冰牀三里外的起始點一字排開,等待號令。運動員聽到號令後,如離弦之箭,蜂擁而出,向皇帝的冰牀方向飛馳而去。一時間,冰面上冰花四濺,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斕,分外耀目。眾運動員按先後順序站在皇帝的冰牀前,依次向皇帝行禮,最先到達皇帝冰牀的運動員便是頭等,能夠得到皇帝親賜賞品。
第二項比賽是圓鞠之戲,即今天的冰球比賽。八旗士兵分成紅、黃兩隊,每隊數十人,選出統領,分位站立,爭搶一球,球為圓形,用羊皮製成,內充氣,雙方各設一門。當時的比賽不像今天冰球比賽那樣,運動員手持球杆,用杆觸球,而是赤手空拳,既可用手,也可動腳,經過數次傳遞,能夠將球送進對方球門的一方為勝。比賽開始前,雙方隊員在球場中央列隊站好,御前侍衞用力將球拋向空中,球由最高點下落,不等羊皮球着地,雙方隊員就如猛虎下山,奮勇向前,奮力爭球。為爭一球,十幾名乃至數十名壯漢不時撕扯在一起,有時一隊已得到羊皮球,另一隊不甘心,便去爭奪,結果雙方隊員被撞得人仰馬翻,其場面驚心動魄。觀戰的王公大臣及兩隊的拉拉隊搖旗吶喊,加油助威,聲震四野。有時,皇帝看得興起,也揮臂而呼,不過皇帝並不是專一的球迷,他的加油助威,帶有隨機性,哪個隊爭得球,就給哪個隊加油。
此外,在花樣滑冰和冰上雜技表演中,最引人注目、惹人喜愛的是兒童的表演。兒童們表演的項目新穎多樣,皇帝和后妃們也最喜愛。單人花樣滑,雙人花樣滑,多人疊羅漢,冰上倒立,擊鼓舞刀……孩子們倒是樣樣都行。兒童們身穿花衣,頭扎小辮,憨態可掬,一會兒“哪吒探海”;一會兒“金雞獨立”;一會兒又“雙飛燕”。在數米高的幡杆頂部,兒童們也能做出各種驚險、高難度的動作,一會兒是“童子拜觀音”,一會兒是“鳳凰展翅”;轉瞬間,又變成了“猿猴獻桃”,恰似空中銀燕,令在場的觀賞者無不咋舌稱讚。
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后在冬天時除了喜歡觀賞“冰嬉”表演之外,還十分喜歡看戲。實際上,慈禧不僅喜歡看戲,而且自己也懂戲。她精通曲律,善解戲詞,因此看戲時相當認真。她每次看戲時手裏總是拿着唱本,邊看戲邊對照,有時發現台上演員的演唱與劇本不一致,立即斥現,甚至治罪。也正是因為慈禧看戲看得太多了,戲中許多唱詞、唸白及文武場的鑼鼓經,她都能背下來。有時,她心血來潮,便關起門來,在後宮與太監們粉墨登場,酣暢淋漓地演出一番。
據當時的御前女官容齡的《清宮鎖記》記載,春節期間從除夕至正月十六每天宮中都要演戲。當年清宮演戲有三處地方:一處是故宮的暢音閣,一處是中南海的懷仁堂,還有一處是頤和園的德和園。演戲的戲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宮內固定的戲班,稱為“南府”,另一種是由請進宮內演戲的名伶也叫“內廷供奉”組成的戲班。“南府”的伶人都是男性,唱高腔,與京劇不大一樣。雖然慈禧和宮人們不大喜歡高腔,但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必須保留。這樣,宮廷內每次演出,除必有“南府”的劇目外,主要是從宮外請有名的京劇伶人。而凡有幸被請進宮內演戲的名伶,均稱“內廷供奉”,當時有名的“內廷供奉”如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陳德霖、王愣山、梅巧玲、劉趕三等,均是進出宮廷的常客,有些人與慈禧的關係還非同一般。
慈禧不僅自己喜歡看戲,而且還喜歡在看戲時“請”一些官員進宮陪看,這叫作“賞戲”。陪看的官員必須跪在戲台下的平地上看戲,即便是在冬天寒風刺骨也是如此,有時這些入宮陪看的官員全身都會凍僵。於是,每逢慈禧“賞戲”之時,就成了宮中太監勒索官員的良機,天寒地凍,太監就給入宮陪看的官員送皮襖,送手爐。這些官員們得了好處,自然會投桃報李,便回報以白花花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