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莊之沐
「你是小神童嗎?」
畫面上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被虛擬的話筒指着。
在被反覆提示「是」或「不是」之後,深感為難的小女孩終於忍不住轉頭看了一眼鏡頭,彷彿是要向人求助。
這是昨天剛在B站上線的系列紀錄片《小小少年》第一集的第一個鏡頭,作為以一羣天賦異稟少年為主題的紀錄片,它的出現似乎略有些突兀。
但這是一個看完全片才會明白的高光時刻,它將天才的光環與普通人的茫然濃縮到短短的一秒鐘之內。不過在一開始,我只是單純地被小女孩欲言又止的眼神抓住了。
看完這第一集,我覺得必須第一時間來和大家推薦這部紀錄片。它符合我推薦紀錄片的兩個原則,要麼讓我發現這個世界不為人知的一面,要麼讓我改變對世界原先的固定看法。事實上,它兩點都做到了。
這部紀錄片正如同它的片名所示,講一羣「小小的」少年,按照出生年代算,他們都是「00後」甚至「10後」。一共六集,每集大約一小時篇幅,聚焦六位在不同領域具有超凡天賦的少年,展示他們在科學、藝術、體育、電競等領域超越同輩的才能。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從小就羨慕那些有各式天賦的同齡人,但説實話,可能是因為只有很少的遙遙遠觀的機會,我其實從來也沒有真正瞭解過他們。他們比我更快樂嗎?長大後更有前途嗎?成長之路揹負着更多壓力嗎?
不知道,那是羣陌生的異類。
《小小少年》帶我從頭認識了這些「異類」的生活,他們對待自己喜愛之事的忘我熱情,他們所取得的階段性成就,提醒觀眾,他們的人生並未定型,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説説第一集,最讓我感受到「美」的那個瞬間,莫過於在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在有節奏的剁肉聲中,在一間豬肉鋪裏,在排骨、腰子、豬蹄的環伺下,一個瘦小的女孩正在翩翩起舞。而觀賞這場芭蕾的人,既不嚴肅,也沒有西裝華服,而是賣蔬菜的鄰居,路過的大叔,懵懂的小女孩……
這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雲南那奪村,彝族小姑娘雲兒的生活。在肉鋪裏跳舞的她,如彈幕所説,像一個「煙火裏小仙女」。她模仿網上視頻,無師自通學會了一系列非常專業的舞蹈動作,父母希望她繼續往專業方向發展,但當地已經沒有人夠格教她。
假如雲兒是一個大城市的小孩,有條件的父母想必會將她送去舞蹈訓練班開拓興趣,順其自然地讓孩子自由發展。雲兒的家庭條件確實制約了她往專業的道路繼續進步。難道一個才華橫溢的孩子就要這樣荒廢在豬肉鋪裏嗎?
故事的轉折點出現在雲兒母親的駕校校長看了雲兒的訓練視頻後,將她推薦給了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教師關於、張萍夫婦發起的「彩雲計劃」。
關於發現,即便在千里挑一的北京舞蹈學院,都很難找到這麼好的苗子,能無師自通找到每一個動作的關竅,於是雲兒加入了「彩雲計劃」接受專業訓練。
到這一步,接下來的故事隨時有可能被往伯樂發現千里馬的老套方向塑造,但《小小少年》決無此意,因為真實的世界遠比那複雜得多。在我們能看到的、由攝影機記錄下來的這段時間裏,它已經伏下多條宏觀命題的線索,如何將藝術人才的選材擴大到廣闊的鄉鎮農村,如何讓專業藝術訓練擺脱貧困的制約,以及藝術的呈現該怎麼回到山水田間的自然環境中?
關於夫婦或將窮盡一生的努力,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而對雲兒來説,父母的推動、睦鄰的期待、名師的規劃,各方力量正漸次交織成一張龐大繁複的命運網絡,將她罩在其中,她的天賦會把她帶向何方,目前也存在着很多可能性。
這一集的前半部分,卓有成效地建立起了一個「超常兒童的神話」,雲兒不費吹灰之力就學會了別人苦練多日才能掌握的動作,因此得到了北京名師的極高評價,彷彿只要有機會走出家鄉,她就可以一夜成名。
但進入故事的後半部分後,為「天才」祛魅的意味愈加明顯。真正的專業訓練讓雲兒吃盡苦頭,她一度萌生退意。老師用激將語氣質疑她,原來你的身體沒有視頻裏那麼柔呀?你真的不是唯一的,在你休息的時候,另一個小孩已經超過你了!
在與同伴一起到北京參加央視表演的過程中,更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種種困難,彩排時表現不佳,「出醜了」。而臨場表演前,張萍老師突然生病失聲,孩子們只能獨自上場。
紀錄片如實反映了這一切,將這些才華橫溢的少年還原為一個真實或者説平凡的社會角色,傳達出的這份清醒心態與客觀度量,在我看來是這一集真正令人動情的原因。
我們會敬佩「天才」的才華,但那畢竟是上天對人與生俱來的恩賜,更不應忘記的是伯樂的偉大和家庭的犧牲,因為那是一個人主動的選擇。
片中,為女兒成長不惜放棄事業的父親、為雲兒四處奔走的駕校校長、把畢生積蓄、畢生所學奉獻給舞蹈苗子的關張夫婦……這組細膩鮮活的人物羣像,才讓雲兒的故事變得加倍動人。
在《小小少年》後幾集中,並不是每個天賦異稟的少年都如雲兒一樣是來自偏遠的山區,需要社會的慈善扶助,但本劇都不會忽視他們每個人所處的家庭小環境和社會人文大背景,做到了將人物的個體命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聯展現給觀眾。
在拍攝中,攝影機並非只是圍着那幾個被天賦眷顧的主角打轉,而是將這些有才華的少年放置在他們各自所處的具體而微的當代中國語境中,用他們周圍的人和事去推動他(她)的發展。換句話説,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天才」的個體,也看到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如何對待「天才」的。
第一集還有處最最真實的地方,是影片完全沒有迴避雲兒走上舞蹈培養之路主要是出自周圍環境的推動,她本人對於是否應把天賦轉變為功利企圖心(換言之就是改變家庭命運),其實是沒有概念的。
她畢竟年僅八歲,對自我的認識也隨時處於變化之中。隨年齡增長,她也許會產生別的興趣,也許不再喜歡跳舞。那麼,早早發現的天賦,對於她的人生來説,其實意味着非常多複雜的選擇,任何現成的成功學都無法提前為她規劃。
也就是説,這部紀錄片從第一集開始,都面對着自身命題被否定的可能性。
作為一個紀錄片愛好者,我認為這幾年有個紀錄片創作的傾向,就是最火的那批網紅紀錄片,主要是一些光鮮、甜美、精緻的「糖水紀錄片」。吃吃喝喝、遊山玩水。我們不能説它們不真實,但它們只是真實的表層。
當然也存在不少關心現實的紀錄片,但我們卻不是很容易能看到它們。那像《小小少年》這般,讓社會議題性質的紀錄片出現在更大的平台,這種努力非常珍貴。
關於少年兒童的各種紀錄片,我也看了不少。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將鏡頭下的記錄對象預設為一個大人眼中的「未成年人」。成年人看未成年人,視角多多少少是帶有一點俯視意味的,彷彿孩子們走的都是自己曾走過的路,於是這種紀錄片,就算不能説是居高臨下,那也像是成年人在懷舊。
而本劇讓我欣賞的就是它願意把「未成年人」也作為生活的主體去平視看待,對少年人的心理、情感和能動性都高度尊重,讓他們的本心去面對真實世界的一切可能性。於是作為觀眾,我才能和所有記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堅實的情感共鳴。
本劇目前播出了第一集,在雲兒之後,還有人大附中的機器人高手、寫歌無數的鋼琴神童、從乒乓球準國手轉型的電競達人、達到國家隊水平的十四歲摩托少女,以及痴迷於研究昆蟲的四年級小學生等多個故事。
我多提幾句第二集的兩個機器人高手,他們都是面臨高三升學壓力的學生,但卻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機器人的研究和製造中,後來在國際競賽獲得了獎牌。很多人一定會覺得,他們會是我國未來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科技領域的棟樑之才了。沒錯,固然不排除將來有這種可能性,但片中有句出現多次的話別忘了,他們做機器人,真的就是「為了好玩」而已。擁有天賦,卻不為天賦所役使,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少年人的灑脱心性。
不僅僅他們二位,後面幾集中出現的多位天賦少年,其背景、個性、面對的挑戰都與第一集的雲兒截然不同,我覺得這正是《小小少年》的興味所在,天賦少年之間固然有共性,但每個人的魅力所在,卻是來自他們自身性格對天賦的駕馭。
因此,如何選擇不同領域的少年只是紀錄片的一個技術問題,對生命本身所能實現的多元可能的尊重,才是紀錄片最核心的觀念宗旨。
透過本劇,我們看似在觀察「天才」這個特殊羣體,但以他們的人生選擇為鏡,我們也達成了對芸芸眾生中那個平凡自我更完整、豐盈、自覺的認識——這比觀看他人的生活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