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撤軍在實地戰場輸了 在輿論戰場還想渾水摸魚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2017年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非法越界的印度人員和裝備在中方現場人員監察下撤離,由印度非法越界製造的洞朗事件,中國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從這個消息在各種媒體上傳播開始,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揭開了帷幕,那就是如何在輿論場上定義勝利。

  20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拍攝《第一滴血》,在好萊塢的屏幕上贏回輸掉的越南戰爭;今天,印度媒體憑藉在英語媒體的優勢,歐美媒體憑藉在中國自媒體平台以及知識分子羣體中的影響力優勢,試圖用話語重新定義洞朗事件的事實。

  在這種事實中,被迫撤離的印度成為了贏家,一如認證為華盛頓郵報的微信公眾號,以及認證為校尉書房的公眾號,就將此形容為中國與印度簽訂城下之盟的結果,意思是印度成功收穫了若干讓步與條件之後離開了,中國“不出意外地成為了最大的輸家”。

  這種現象提醒我們注意,類似洞朗事件這種危機,其實有兩個戰場,一個是現實戰場,一個是輿論戰場。

  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博弈,演示了美方是如何在兩個戰場中取勝的:在現實戰場中,當美國發現蘇聯把導彈運進古巴的時候,在海上設置了封鎖線,蘇聯的選擇是停在了封鎖線之前,然後和美國討價還價;美國將蘇聯的停船行為解釋為認慫,要求蘇聯從古巴撤出導彈;蘇聯同意撤出導彈,但要以美國從土耳其撤離瞄準蘇聯的北極星導彈作為交換;美國明確告訴蘇聯,北極星導彈一定會撤,但美國要在輿論上拿全部,蘇聯先撤,美國後撤,而且美國政府不會再口頭上表示這兩個撤離之間有任何的關係。

  在輿論戰場上,歐美媒體很長一段時間聚焦於報道蘇聯停在封鎖線之前,以及蘇聯導彈在撤離古巴時,接受美國船靠船的目視範圍的“護送”。

  需要注意的是,古巴導彈危機最終的解決方案,本質上也是一種妥協:蘇聯從古巴撤離了自己運入的中程導彈,而美國從土耳其撤離了部署在那裏的瞄準蘇聯的北極星中程導彈。但是,美方在此過程中採取了明確的“肯尼迪策略”:即明確告訴蘇聯,在公開輿論場上,因為蘇聯首先做出了“服軟”的動作,即在美國的封鎖線前停止並撤回了運輸船隊,所以美國要拿到全部的分數,撤離北極星導彈只是一個口頭承諾,並且是在蘇聯之後加以執行的。

  古巴導彈危機

  換言之,我們現在瞭解的古巴導彈危機的成功,是美國軍事力量優勢脅迫蘇聯讓步,與歐美國家輿論憑藉優勢話語權選擇性報道事實共同構建出來的。

  更進一步説,任何類似國際危機,都有兩個戰場:一個是危機地域的戰場,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就是加勒比海,在洞朗對峙期間,就是洞朗地區;另一則是輿論空間的戰場;從某種意義上説,輿論空間的戰場更加重要,如果失去話語權,可能導致在受眾的認知中,贏家和輸家的位置可能發生倒錯。

  洞朗危機的最終解決,就是中國以軍事、外交等多重手段共同向印度方面施加壓力,最終迫使印度取消了以越界行動拖延至大雪封山,將原有的非爭議地區塑造成為爭議地區,並形成印度有能力和意志正面挑戰中國霸權的戰略-戰術投機行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人大國戰略意志、智慧以及能力的綜合體現,其意義與價值,絲毫不遜色於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成功達成,以及1979年中越邊界自衞反擊戰的成功進行,尤其考慮到最終事態的解決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實現,其意義就顯得更加重要。

  為了全面奪取在洞朗地區迫離印軍的階段性勝利,要在事後的輿論傳播過程中注意預防三種錯誤傾向:

  其一,預防窮兵黷武濫用“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理念,進而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過度膨脹。在洞朗對峙期間,電影《戰狼2》的火爆凸顯了中國民眾,尤其是在網絡空間人數眾多的三四線城市、35歲以下青年人羣中廣泛醖釀和持續發酵的激進民族主義情緒。這一情緒如果得到妥善引導,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促進主旋律傳播的優質土壤,如果過度燃燒,則會構成綁架政策方向的民族主義狂潮。

  考慮到部分羣體中存在某些自發基於漢族中心主義與中國文化盲目優越感的情緒,在極端情況下,某些種族主義的思潮,也可能混跡其中,藉機煽動過激情緒,混淆電影場景和現實外交政策之間的分野,並最終將被過度渲染的民族主義情緒,引導到反對共產黨執政的邪道上。

印撤軍在實地戰場輸了 在輿論戰場還想渾水摸魚

  其二,預防“宋襄公式的仁慈”,導致過度解讀印度的善意以及單方面的推己及人,進而導致在輿論空間“缺乏自信,不敢勝利”,最終錯失整個局面的主導權和主動權。

  洞朗事件的最終結果是需要被主動定義的,印度媒體對此非常熟悉,因此第一時間將洞朗事件的解決解讀為“雙方同時撤離”,暗含的意思是印度是在達成阻斷中國修路的戰略目標後主動撤離的;中方的新聞發言稿比印度方面遲發了1-2個小時,在輿論戰上輸掉了主動;新聞發言人被新聞記者反覆追問如何撤離的問題時,回答吞吞吐吐,不夠乾脆利落,給人以不必要的想象空間;中方宣傳系統事後給出的指導口徑不必要的過多為印度考慮,用中國文化的思維邏輯而不是國際戰略博弈的思維邏輯去推斷印方的邏輯。

  基本的事實是,在金磚峯會開始前,在大雪封山前,印度撤離了洞朗地區的力量,這違反了印度方面的既定策略即拖到大雪封山,中國方面要敢於自信地宣佈這就是中國軍事和外交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是一場階段性的勝利。

  印度信奉的西方的權力邏輯,不是道義邏輯,中國必須用印度不會誤解的話語體系和印度對話,必須避免宋襄公式的仁慈,最終導致印度形成這樣一種錯誤的認知:以後可以不停地複製洞朗模式,在整個中印邊境給中國找茬,並謀取某種收益。印度是個吃硬不吃軟的,不能給他保留太多面子,會把中國的剋制與忍讓解讀為好欺負以及有利可圖。在輿論上不敢對印度強硬,或者擔心對印度強硬會影響金磚峯會之類的錯誤認識,反而會助長印度方面的囂張氣焰,增加其在峯會時期亂説亂動給中國製造麻煩的可能。

  在洞朗事件的解決中,現在已經出現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印度外交部的版本,説的是雙方同時撤離;第二個版本是中國外交部的版本,説的是印方在中方的現場監察下撤離。印度外交部的版本佔據了發佈的時間優勢,而某些中方媒體完全沒有國際輿論博弈的概念,絲毫不動腦子地照搬了印度媒體的報道,這是典型新聞專業主義突破國家利益底線的案例,絲毫沒有認識到這種不加來源的搶新聞行為不適合出現特別是具有喉舌性質的媒體之上。這樣的錯誤必須認真反思,並在後期傳播中予以有效避免。

  其三,預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懈怠思想,做好長期複雜綜合博弈的輿論準備。因為中方沒有在第一時間直接把印方越界人員驅趕出境,或者是採取強力措施,印方在洞朗地區一定形成了一個錯誤認知,就是堅定了此前認為的,中國在面臨軍改以及重大國內政治活動時,不敢使用武力。這一定會導致的後果,就是印度會採取在中印邊界採取一連串“灌木林火式”的挑釁,或者説,印度式的邊境麻雀戰,讓中方不斷疲於奔命,並不斷刺探中國讓步的底線。

  洞朗事件最終的結束,是印度方面綜合評價中國總體實力,以及缺乏真正與中國交火準備的結果。中方要預防的是將洞朗事件的解決,過度解讀為中印邊界問題的全面解決,從而形成“天下太平”的錯誤心理認知,進而麻痹大意,然後在另一個類似洞朗的問題上再次遭遇印度的意外襲擊。

  整體看,洞朗事件的真相只有一個:原先意圖在該地區製造爭議並拖延到大雪封山的印度越境人員和裝備,於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迫於中方軍事與外交壓力,在中方人員現場監察下,被迫撤離。這是中方取得的一個重大的階段性勝利,這一勝利包含如下方面的含義:

  打消了外界可以在金磚峯會以及十九大前的敏感時間節點,無條件挑戰中國戰略利益底線的投機空間。印度方面在洞朗地區採取了典型的戰術投機行動,其在戰術上仰仗的是地形和地貌對印度後續力量補充投放有利;其在戰略上的底牌,是賭中國不敢在金磚領導人峯會以及十九大之前,對印度的挑釁做出劇烈反應。而中國方面的舉措,包括陸海空遠程打擊力量和重型裝備大舉部署至衝突地區,梯次升級而謹慎剋制的外交信號傳遞,終於迫使印度認清了形勢,取消了戰略投機行動。

  從本質上來説,印度需要金磚峯會,超過中國需要印度來參加金磚峯會,字母I開頭且有亮眼表現以及希望加入金磚的國家不是不存在的,印度也不是什麼不可或缺的對象,印度能夠從金磚得到的東西,在後面挑唆印度的國家其實是給不了的,而最關鍵的一點,愛好瑜伽的印度最高戰略決策者對此其實心知肚明。

  中國正在形成不實際運用武力但綜合施加影響解決複雜危機和糾紛的國家戰略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戰伐謀。”洞朗事件期間,喊打喊殺的,洞朗事件之後,拿中國政府各種開涮替印度找回臉面的,已經把上面這些中國古代智慧忘記的乾乾淨淨,被肌肉填充了的腦子是沒法理解大國戰略博弈的,打個遊戲估計也夠嗆。

  因為印度在洞朗越界,直接開打,甚至是大打出手,搞不定還來個蘑菇彈,把中國的戰略三線打成可以玩輻射的廢土樂園就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了?只能説持有這樣觀點的人,要麼是蠢,要麼是幼稚,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壞。不實際運用武力,把印度逼出去,不對金磚峯會形成不必要的干擾,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麼?至於説交換,且不説外交,包括古巴導彈危機那種,都一定有交換和妥協;而且,最好還是拿到了靠譜的事實再説,畢竟,現在更需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並有過不少前科的,是新德里的政客與外交官們。

  洞朗事件階段性的和平解決,是特朗普政府時期中美隔空戰略較量的一個典型案例。印度在洞朗地區突然抽風的背後,很明顯少不了美國的影子;在印度即將服軟並撤離的一週之前,美國公佈了極具攻擊性、針對性和象徵性的南亞戰略,無論是美國在阿富汗的象徵性增兵,還是對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樞紐盟友巴基斯坦明顯有失偏頗的指責,以及對新德里或明或暗的大送秋波,都讓特朗普變得更像司馬昭。

印撤軍在實地戰場輸了 在輿論戰場還想渾水摸魚

  洞朗對峙前,莫迪訪美與特朗普熊抱

  説實話,考慮到美國外交戰略的一貫風格,能夠想到在印度和中國之間來挑撥離間、借刀殺人,已經是山姆大叔所剩無幾的戰略智慧罕見的超水平發揮的實踐了。中國沒有陷入美國的節奏,既沒有和印度陷入曠日持久的對峙;也沒有爆發高強度的直接摩擦;更沒有再來一場邊境戰爭導致中國在戰略三線,在中國十三五計劃的關鍵時刻,陷入長期備戰的敵意環境;可以説,在某種程度,用最有利於中國國家利益的方式,跳出了全球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設下的一個陷阱;這意味着洞朗不僅僅是一場對印度邊界局部地區戰術博弈的勝利,更是中美之間隔空戰略較量的一場勝利。

  對於中國來説,這當然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很可能只是開始的結束。局面已經很清楚了,無論是美國這種全球層面的戰略競爭者,還是印度這種地區層面的戰略競爭者,都無意對中國的崛起自覺的保持善意,所以他們的選擇,是在維持與中國全球相互依存以及複雜經貿活動的同時,不斷地挑釁並刺激中國。

  中國面臨的考驗,不是戴着鐐銬起舞,而是和這些不同量級的對手,在一張支撐在雞蛋上的玻璃上起舞;舞不能停,蛋不能碎,玻璃不能破,弄破了大家一起輸。在擁有翻枱子破局的能力與意志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以平和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利益,是中國面臨的考驗,也是中國面臨的機遇。

  外交勝利!印度從洞朗撤軍,美日奸計破產!

  援引印度新德里的消息,印度政府稱中印兩國同意結束今年6月份以來在錫金邊界的長期對峙,外交談判達成了重大突破!印度外交部稱:“在這個基礎上,洞朗的邊防人員已經同意並正在進行迅速的脱離接觸。這個突破先於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前往中國訪問金磚國家集團的首腦會議。印度消息人士説,雙方的士兵已經開始撤離。中國外交部及人民網等多家媒體證實了這個消息。

印撤軍在實地戰場輸了 在輿論戰場還想渾水摸魚

  這場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衝突,來自各方的三百名士兵在喜馬拉雅東部偏遠的洞朗高原相互對峙。6月份,印度士兵越過錫金邊界,阻礙中國在洞朗建設一條道路,印度還強調説,這個道路將被視為一個嚴重的安全隱患,因為這個道路可以通向一個狹窄的土地,叫做“連接印度與東北部國家的”雞頸“。中國反駁稱有權在屬於其領土的一個地區建立一條道路。

  中國媒體和發言人一再警告軍事升級,以及可能來臨的“倒計時”戰爭,以及印度1962年遭受恥辱的打擊。兩週前,中印士兵在西喜馬拉雅山風景如畫的班公湖相撞。

印撤軍在實地戰場輸了 在輿論戰場還想渾水摸魚

  印度《第一郵報》稱,在這60天的時間裏,中國不管是正式還是通過媒體,都沒有威脅要對印度發動戰爭。作為戰時事務專家布拉馬·切蘭尼在“日本時報”上寫道,對峙表明“中國如何將心理戰,媒體戰和法律戰的操縱相結合,破壞對手的信息控制能力,支持其戰略計劃,中國正在用太極拳模式馴服印度,而不用軍事作戰上消滅敵人。

  快訊!印度從洞朗撤軍!

  據人民網報道,印度新德里電視台28日消息,印度外交部稱,“中印雙方已同意結束從6月開始的洞朗對峙。在這一基礎上,洞朗對峙地區軍事人員正在迅速撤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那些年”:説這麼多沒有的,路是修還是不修,明確表個態,路修於不修才是判斷誰輸誰贏的根本

  網友“陌路之人”:中國漁船去韓國捕魚被扣押,印度軍隊在中國境內呆了一個月,然後人家又開會去了。別的我不想多説

  網友“徘徊”:入侵這麼久本來就是他們贏了,如果路繼續修還好,要是路停修那就輸慘了

  網友“肖偉”:説了這麼多我覺得最直觀的判斷還是在洞朗修路與否的問題,修就是我們贏,不修就是印度贏

  網友“INGRAM.夜”:幸好班公湖那個戰士踹翻了阿三的士兵,否則這口氣還真不順

  網友“少數派”:覺得印度贏了,成功的調動了我們的軍隊只用了幾十個人。而我們的路還沒修

  網友“全幼兒園最搗蛋”:我一直很不明白的就是,為什麼他們入侵這麼多天你們這些媒體還説我們贏了?贏哪裏了?

  網友“fsadh”:就這樣讓他回去了?

  網友“惠森”:那我們繼續修路不就完了,如果撤了之後,我們停止修路,那我認為我們確實是讓步了

  網友“王小二”:輿論戰場上我們什麼時候輸過,就算人家侵略,也是中或最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644 字。

轉載請註明: 印撤軍在實地戰場輸了 在輿論戰場還想渾水摸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