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孩子後,生活就多了許多樂趣。在分享孩子的搞怪日常時,更不要忽略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只有多多關注這些問題,才能讓孩子發育更好。
前些天,小燕休息在家帶孩子。正到午飯時間,小燕忙着在廚房給孩子準備午餐。還沒做好,孩子就跑過來跟小燕説想上廁所。小燕顧不上,就跟孩子説他的桶就在廁所,自己去就好了。孩子聽完,很聽話的就自己去上廁所了。可過了很久,孩子都沒一點動靜。
小燕放心不下,怕孩子是便秘,就趕緊去廁所看看是怎麼回事。剛推開廁所門,就看到孩子坐在桶上,背對着門口的位置,低着頭一動不動。小燕以為孩子睡着了,走上前剛想叫他,卻發現他正捧着手機看得入迷。小燕真的是又好氣又好笑,給孩子收拾收拾讓他出來玩。
孩子這種行為,在家長看來,可能就是比較頑皮。家長得知後,也不會過於在意。但是,其實這種行為的背後,隱藏着不小的問題。而且,大多數問題,都跟家長的教育有關係。
首先,家長要看到孩子在上廁所時,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習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知道在上廁所時看手機,其實是很轉移注意力的。本來一兩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就因為手裏拿了手機,就可以拖延至五六分鐘,甚至是十幾分鍾。而蹲廁時間長了,是很容易引起便秘的。對於孩子來説,同樣是這個道理。
孩子坐在馬桶上十幾分鍾,就會給自己一個“拉不出來”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他就真的容易拉不出來。所以從本質上來説,上廁所時分心,並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其次,孩子玩手機需要躲着父母,而且他們的行為非常隱蔽,暴露出更多的問題。一般來説,即使孩子們想玩手機,也不必那麼神秘。你可以和你的父母談判來滿足你的願望。但孩子選擇不説,悄悄地解決了問題。這説明父母在孩子的心理上是《拒絕》的形象。因為孩子知道家長不會同意,所以乾脆用自己的想法去解決。
再者就是,孩子寧願蹲在廁所裏玩兒,也不願意跟家長協商,這也側面反映了家長的教育或許過於嚴苛。以至於孩子寧願把事情憋在心裏,也不想告訴家長。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説明親子之間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家長格外注意。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出自他的認知和判斷。因此,家長在覺得搞怪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其背後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也能找到更適合教育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