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或多或少接觸過中草藥,或是藥膳、或是茶飲、或是香薰,你使用時心中是否會忐忑對身體的作用呢?只要瞭解中草藥的四氣五味,那麼你就能簡單判斷用藥的方向,對身體是否有裨益。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藥物的性味及對應中草藥。
中藥的“性味”是中藥性能的重要標誌,也是中藥材的基本性能。它對指導臨牀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常概括為四氣五味。
四氣:主要是指中藥的寒、熱、温、涼四種不同的性能。
這四種藥性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相對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而言。
驅寒的艾葉
能調和藥性的甘草
“寒涼”與“温熱”是對立的兩類藥性。而“寒”與“涼”,“温”與“熱”則分別具有共性:“涼”次於“寒”,“温”次於“熱”,即在共性中又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凡屬“寒涼”的中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能,多用於陽盛熱證;凡屬“温熱”的中藥大多具有温裏散寒、回陽救逆和助陽的功能,多用於陰盛寒證。
另外,還有一種平性。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頻率非常高,但主要都是起“調和”藥性的作用。
五味:中藥的 “味”首先是通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藥的 “氣”一樣,中藥的“味”更重要的則是通過長期的臨牀實踐觀察,由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於人體,產生不同反應,獲得不同治療效果來確定的。
中藥的味被大致歸納為五種,即所謂的“五味”。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五味”也是中藥作用的標誌,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為:
○ 辛:有發散、行氣、活血、通陽或潤養等作用。臨牀多用於外感表邪、氣血阻滯或水汽凝結等症。如中藥乾薑、彝藥窩削詩。
乾薑
彝藥窩削詩(別名:吉龍草,暹羅香菜,魚香草)
○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大多用於氣血虛弱,拘急疼痛等症,如人蔘與蜂蜜。
○ 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於虛汗外泄,久瀉不止,遺精帶下等症,如中藥木瓜,彝藥啊衝。
木瓜
彝藥啊衝(別名:橄欖子,滇橄欖、庵摩勒,喉甘子)
○ 苦:多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降逆及堅陰的作用。多用於熱結便秘、氣壅喘咳、濕盛中滿以及陰虛火亢之痿症,如中藥貝母,彝藥鵝尼農帕。
貝母
彝藥鵝尼農帕(別名:神仙掌,觀音掌,龍舌、仙巴掌)
○ 鹹:有軟堅散結及潤腸通便的作用。多用於痰核瘰癧、津枯燥結便秘等症,如中藥海馬,彝藥喏糾則。
海馬
彝藥:喏糾則(別名:苦菜,天茄子,水茄,山海椒,老鴉眼睛草)
中藥五味表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會想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2700多年前,神農來到山西太原一帶品嚐草木,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他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咳嗽立刻減輕;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肚子的疼痛會減輕。於是神農決心嚐遍所有的植物,找出其中可以食用和治病的種類。嘗百草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僅要走路、爬山,還有生命危險。而今的我們承襲了古人智慧的結晶,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避開有毒之品,只需要體驗氣味就能知曉寒熱療效,就能判斷什麼樣的藥品對身體有保健治療之功效。
個人簡介
張莉梅:1979年1月出生,彝族,本科學歷,中醫副主任醫師。2002年8月從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受聘於大姚縣人民醫院至今。2012年11月任職中醫科主任,2018年1月聘為中醫副主任醫師,2014年至2015年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和風濕免疫科進修。曾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彝醫藥分會理事,雲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風濕免疫性疾病,脾胃病,月經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