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在大部分沒有實施篩查的地區,90%以上的患兒在1~3歲時出現走路不穩,鴨步、跛行等問題。
執筆:周瑤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寶寶出生以後,往往在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疫苗注射之後才會被送到媽媽身邊,但剛出生時的檢查只是一些基本情況的檢查,並且有一些檢查如果父母沒有提出,醫院往往不會主動説,因此需要做家長的提前有所瞭解。
你知道人體最大的關節是哪裏嗎?你知道軀幹和四肢的連接部位是什麼嗎?
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髖關節。
髖關節位於腰部以下,兩側臀部與兩側大腿之間,由股骨頭與髖臼組成,起到軀幹和下肢的連接作用,並在活動時起到支撐,完成屈曲和伸展的作用,還承受了由上身和下肢運動產生的重力衝擊力。
這足以見得髖關節對於人體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重要的關節部位,卻是十分容易受疾病損害的。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新生兒髖關節脱位,就是醫學上的小兒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這種疾病在臨牀上是非常多見的,數據顯示在我國發病率在1%左右,其中以女孩為多,是男孩的6倍。
因此,對於新生兒來説,髖關節篩查就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要做,還要儘早做。髖關節B超篩查是一項無創且無輻射的檢查,對新生兒無害,同時能清晰地顯示出髖關節的軟骨和軟組織,明確股骨頭與髖臼之間是否存在異常。
髖關節常規檢查大致可分為徒手檢查和X光檢查,但都有自身的弊端。
研究發現:徒手檢查的檢出率約為70%,專業小兒骨科醫師所做的徒手檢查檢出率約為90%,而B超檢出率則高達100%。
B超的X光檢查弊端在於,新生兒4個月大以前不容易判斷,並且X光已經確認存在輻射,可能會損害他們的健康,目前已知最靠譜方式是超聲波檢查,歐洲不少國家甚至已經把髖關節超聲波檢查作為國民新生兒的常規出生檢查項目之一,我國尚未推廣,主要是新生兒父母自願的原則。
徒手檢查則是類似於中醫裏的望聞問切,醫生會用手觸摸孩子的骨骼、用眼睛觀察孩子是否存在異常,並詢問父母孩子的表現,因為只能觀察到表層,所以只能作為基礎的判斷。
這種檢查父母在家也可以自己進行嘗試,主要是看寶寶臀紋和大腿皮膚皺褶是否對稱;兩對長短是否一致,併攏時長短是否有異常;髖關節外展時度數是否存在較大差距。若上述幾項都表現異常,則應該考慮存在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但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地方並沒有開展髖關節篩查專項,因此導致90%的患兒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癒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一般建議在寶寶出生後的一個月內進行檢查確診並治療,此時的治癒成功率高達95%左右。6個月內確診,90%左右患兒可能會成功。
如果發育性髖關節異常不進行治療,慢慢的會帶導致關節靈活度大幅下降,孩子小小年紀就出現關節疼痛,導致走路姿勢異常,甚至患上骨性關節炎等等。
調查發現,在大部分沒有實施篩查的地區,90%以上的患兒在1~3歲時出現走路不穩,鴨步、跛行等問題,送到醫院一檢查,關節已經發生脱位變形,這時開始治療,不僅費用昂貴、過程更加痛苦,治療效果也非常一般,可能花了錢也無法恢復正常孩子的水平,最終落下一輩子都是殘疾。
為避免髖關節發育不良帶來的嚴重後果,一定要早檢查、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