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4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從一份份政府工作報告中見證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更看到了“更好滿足人民羣眾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續努力。
3月6日晚,張伯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接受採訪時談到今年自己帶來的多條建議,回應了“看病難、看病貴”“青年醫學生遭遇成長的煩惱”等熱點問題。
“這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醫療衞生的篇幅更長了、內容更多了。”張伯禮説。很顯然,公共衞生事業的長足發展與每一個人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緊密相連。
建議將新冠感染者恢復期醫藥費納入醫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已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要更加科學、精準、高效做好防控工作,並提出要“推進疫苗迭代升級和新藥研製”。
親歷了3年抗疫,張伯禮表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一大亮點。他提出建議,“要重視新冠病毒感染轉陰後持續症狀治療。”
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措施的研究,3年裏取得了多項成果,如一些小分子抗病毒藥和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等先後經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獲批上市或取得緊急使用授權;此外,已有10餘種新冠疫苗被WHO(世界衞生組織)納入全球緊急使用清單。
“臨牀實踐中也形成了療效顯著的‘三藥三方’,相關藥物、疫苗的上市使用,為我們抗擊新冠感染提供了有效武器。”張伯禮説,一些感染者轉陰後,仍然存在短期和長期症狀,成為需要重視的公共健康問題。他建議衞健委、醫療機構儘快成立新冠康復門診或康復醫院,制定統一的中西醫康復治療方案和評價標準,開展醫務人員康復培訓,並建立康復平台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和評估。
“應開展新冠感染康復問題科學研究,在經費上給予重點支持。”張伯禮説,應鼓勵多學科合作,國內外聯合研究,加強相關標準研製,為世界範圍內的新冠患者健康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廣泛共識的中西醫結合干預方案。他建議,醫保部門將新冠感染患者恢復期醫藥支出納入醫保,給予適當比例報銷。
用AI技術激活傳統中醫藥
讓患者用上好藥,是緩解看病問題的一個關鍵。
用眼下最火的AI技術,改造有着幾千年歷史的醫藥傳統產業,這是今年兩會上,張伯禮提出的建議之一。
在調研中張伯禮發現,當前中國製藥產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總體還不高,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絕大部分企業實現了機械化製藥,但尚未建立數字化的製藥生產線。他認為,亟待國家出台政策,提升醫藥製造技術水平。
他説,與汽車製造、電子製造、冶金、石化等行業相比,製藥工業的平均自動化水平不高,運用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張伯禮認為,採用AI技術,智慧製藥能夠為製藥企業帶來從研發、生產、流通和終端消費全鏈條的質量提升、效率提升。
張伯禮建議,創新和優化藥品審評政策,鼓勵在保障藥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綠色智能製造技術在製藥工藝改造與提升中的應用。“這是瓶頸,也是最後一道關口,關乎製藥工業升級換代的成敗。”
呼籲提高醫生待遇 吸引更多優秀青年
作為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始終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他感慨,醫學生學習時間長、訓練考核嚴格,“真正成為一名好醫生真是不太容易”。
他總是告訴自己的學生,入這個門,就要做好兩個準備,奉獻精神和持續學習。“醫生是一個有温度的職業,必須把最好的醫療照護給患者。”張伯禮説,無論什麼時候,有搶救必須得上。這次疫情也讓公眾看到,重大災難面前醫生走在最前列的奉獻精神。與此同時,醫學進步很快,必須不斷掌握最新知識,張伯禮説,這種學習是持續一生的,“很多老專家到了八九十歲,還在每天看書、寫文章”。
他在很多場合呼籲提高醫生待遇,希望有更多青年學子能夠選擇醫學作為終生奮鬥的職業。“這次抗擊疫情以後,我們學校招生的分數線高了近50分,來報名的年輕人更踴躍了。”張伯禮説,“我相信這一代青年人,希望國家出台更多配套措施,助力年輕一代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