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最糟糕的5個習慣,家長一定要“逼”他改過來,很重要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健康

有的家長可能會説:“養成好習慣,孩子將來的生活才能幸福”。確實是這樣的,現在社會,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隨着成長逐步養成的各種好習慣。

但是,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難,但養成一個壞習慣只是分分鐘的事情。下面5個壞習慣,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編輯

1、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遊戲

暑假期間,相信大多數家長也已經“煩透了”這幫熊孩子們,整天在家裏玩手機、看電視、玩電腦,一點都不知道學習。擔心孩子天天玩手機而荒廢學業,説得輕了孩子不聽,説重了孩子又委屈。

總是沉迷電視、手機不僅影響孩子視力、身體健康,還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年齡越小影響越大。

我們強制完全不允許孩子碰手機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一定要約定使用時間,比如,和孩子約定孩子每次玩手機的時間應該限定在10至20分鐘,之後孩子就要放下手機休息一下眼睛。在這點上,我們必須立場堅定,不可動搖和妥協。

另外,一個最有效的辦法——選擇手機替代品,如果我們平時多陪伴孩子,帶他們爬山、踢球、逛博物館,幫助他們培養健康的愛好,接觸更好玩的事情,就算給他們手機,他們也不會沉溺其中的。

2、做事磨磨蹭蹭

拖延其實就是平時的行為習慣的拖沓,在幼兒時期就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然錯過習慣培養的關鍵期讓孩子改變是很難的。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沒有時間觀念的,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小朋友感知時間,比如坐飛機是快的,坐火車是慢的。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一講時間的寶貴,讓孩子知道珍惜時間。

我們要訓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可以和孩子比賽誰起牀、穿衣服、收拾東西更快,通過比賽可以有一張成績表作為記錄進行獎勵。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可執行的時間計劃表,讓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完成,督促孩子提高效率,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

3、父母喊他不動

準備好洗澡水,你着急的不停催,孩子卻還在看電視。讓孩子自己吃飯,半個小時過後,飯還是沒動。為什麼你説了一千遍,甚至一萬遍,孩子還是喊不動呢?

當父母總是叨唸着孩子要把功課做好、要把玩具收好、要乖乖坐着吃飯時,多數孩子心裏想的是:“拜託,我會做啦!你好囉嗦、好煩唷!”這種生活中大小事都要管的直升機父母,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被動式抗議。

管教中的重點是,信任孩子會做好,所以交代他做好自己的事就好。雖然,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會做得到,但如果一星期裏有一天孩子能自己把事情都做好時,就要記得給予鼓勵與讚美,這才能讓孩子成長並從中發現自己的進步。

4、邋遢不愛乾淨

有的孩子有潔癖,有的孩子就不拘小節,很多孩子在不拘小節的過程中逐漸養成了邋遢不愛乾淨的壞習慣。

有些父母平時就比較不拘小節,很多時候也是比較邋遢,孩子有樣學樣自然也邋遢;但是父母邋遢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收拾,孩子不同,這對於孩子來説是正常的,很自然。

所以想要教育孩子不邋遢愛乾淨,就要從自身做起,父母勤於收拾打掃愛乾淨,孩子自然也會被影響的不邋遢愛乾淨。

除了這些方法之外,語言環境的薰陶也很重要。如果家長經常表達出喜歡愛乾淨的小孩,或是對愛乾淨的行為進行誇讚和表揚,那麼小孩也會耳濡目染的接受愛乾淨、不邋遢,習慣成自然也就不在放任自己邋遢和做被媽媽不喜歡的事。

5、公共場合聲大

在電影院裏,當大家都在認真觀影時,有一位孩子在位子上跳來跳去,時不時大笑一聲,鬧了差不多有半個小時,而他的媽媽就坐在旁邊不管不問。

旁邊的一個大人受不了,讓孩子的媽媽説管一下孩子。這位媽媽卻説:“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啊,我不能抑制他的天性。”

在公眾場合只顧自己,大吵大嚷的孩子,如果家長不去引導,很可能發展成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小霸王”,今後在人際交往上也容易碰壁。

遇到孩子哭鬧的狀況時,父母必須先覺察並穩定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試着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再穩定孩子的情緒。

有時孩子哭鬧的原因點並不在事物的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或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能否被看見,因此可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原本執着的事物,轉用替代性的東西來代替,例如孩子要離開親子館卻捨不得某樣玩具而想帶回家時,可用圖畫紙或貼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安撫孩子,告訴他下次可以再來。

0-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養成好習慣。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5個糟糕的習慣,請一定要“逼”他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