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立冬之後怎麼養生呢?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健康

昨天是“立冬”的節氣,是二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代表着進入了冬天,告別了秋天。立冬的到來,預示着寒氣會越來越重、陽氣內藏。如何養生呢?
昨天晚上,《醫生説》節目邀請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疼痛門診主任、主任醫師趙俐黎,為聽眾普及相關知識。

冬季易引起的問題
立冬的到來,預示着寒氣會越來越重、陽氣內藏。按照中醫理論來解釋寒氣屬陰,寒邪稱為“陰邪”,陰邪易傷陽氣,進入冬季後,自然界的陽氣相對偏弱(冬季陽氣收藏),加之天氣的轉寒更容易傷及陽氣,陽氣不足,不能運轉推動氣血的運行,從而使全身怕冷,尤其是四肢末梢、手腳冰涼,從西醫的角度來講,寒涼的季節容易導致周身血管痙攣,供血不足,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這就是冬季為什麼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增多的原因。

再一個因為陽氣的不足,致使一部分人羣免疫力下降,中醫認為的正氣不足,不能抵禦寒邪而出現咳嗽、氣喘、胸悶、支氣管炎、鼻炎、肺炎的病人增多 。
第三個由於陽氣的不足,不能温暖肌肉、骨骼,部分人羣會出現周身關節、肌肉僵硬、疼痛的症狀加重,甚至不能活動翻身,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制性脊柱炎、風濕性疾病、產後病及頸肩腰腿痛等。 第四進入立冬以後,還有一部分病人容易出汗過多,有的是白天喝點熱湯、熱水就大汗淋漓,有的是夜間睡着後,出汗過多,枕頭都濕透了。如果出汗時間過長病人會出現周身乏力、視物模糊、口乾舌燥、急躁易怒、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精力不足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因為進入冬天陽氣偏弱、固攝減弱引起來的。
如何科學過冬?
第一:吃。老百姓有一句名言“秋冬進補春來打虎”説的意思就是進入冬季就要開始吃一些調補脾腎,養心補肺、調暢情志的食物,比如山藥、大早、南瓜、百合、嬰兒、大棗、雞蛋、連肉、芡實以及黑色食物。肉類:海蔘、海蝦、牛肉、羊肉、老鴨肉、老公雞等等,烹飪以清燉為主,儘量少煎、油炸。

吃好了,下一步就應該睡得好,要抓住“早睡晚起”的特點,充足的睡眠是補氣最好的方法,儘量不熬夜,但有的人出現失眠、難以入睡,或者説睡的不紮實,那就要在這個季節裏注意調整了,自己在家調整。當調整不到位的時候,就要藉助中醫的方法到醫院進行治療調理。比如艾灸療法,在家可以經常艾灸肚臍、湧泉,治療、調理雙管齊下。

臨牀常用的隔物灸、火龍灸、督脈灸、歸元灸等等,尤其是火龍灸,為“補陽之大法”它完完全全的繼承了傳統艾灸的所有優點,同時又避開了傳統艾灸的大多數缺點。在我們醫典裏有一句話:“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可見採用艾灸療法是治療陽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以上講了,一個人在吃好、睡好的基礎上,再錦上添花,那就是運動。在冬季運動儘量不要起太早,尤其是天氣不好,霧霾過重的時候,建議在室內做一些活動,比如站樁、八段錦、太極以及室內行走,掂足後跟等活動,但冬季運動最應該注意的是不要劇烈活動,控制出汗。

最後一個注意事項就是保暖,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哮喘、關節疼痛僵硬等病人,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能讓四肢、手腳冰涼。另外補充一點冬季在五臟裏邊應腎、五色裏邊應黑、五味裏邊應鹹,在飲食裏邊適當增加一些黑色、鹹味食物以輔助調補腎氣,但是高血壓病、腎病的病人還是要按照控鹽的要求去做。最後強調,不管在哪個季節,我們都要遵循着“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規律進行養生。平時注意保持情緒穩定舒暢,儘量不要發怒、過多憂思,肝氣舒暢了,更有利於補腎氣。

988醫生説微信公眾號

互動留言哦

編輯:彭程

統籌:嶽翔、馬如瀟、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