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含淚自述:兒子患抽動症,我竟毫無察覺!還罵他壞毛病多
當我在粉絲羣裏看到這樣一則消息時,大為震驚!
還沒回過神來,這位媽媽就已經開始傾訴了自己的遭遇:
我是無意間發現我家娃出現了很多“壞毛病”。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好的不學,淨學壞毛病!”
“眼睛怎麼回事!是不是又看平板時間長了?!”
......
面對他的這些臭毛病,我沒少吼他。
人前帥氣的男孩,行為舉止如此“奇怪”,家長肯定着急啊!
當時我也想過:會不會是抽動症?但這些行為大部分娃過些日子就會好轉,我也就沒太在意。
又過了半個月,這些毛病不但沒改,四肢抽動的更明顯了,還開始頻繁“吭吭吭”清嗓子!
我馬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不能再拖了!
着急忙慌地去了醫院,做了腦電圖、抽了血...
當娃確診抽動症的那一刻,我腦子是蒙的...
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醫生跟我説:“你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出現抽動症這些不自主的行為,別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樣更不容易好!”
“我見過的家長,大部分都是急脾氣,還用高標準要求自家娃的。”
一語點醒夢中人,原來這還是我的“鍋”!
當天晚上我凌晨4點多才睡,一直上網查資料,
難恢復、易復發、影響上學、影響心理健康...
我還幻想着能有“特效藥”...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自從娃患上了抽動症,我們全家都有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特別是我家娃的脾氣,變的很暴躁:只要一生氣,就跺腳、大力晃手。
有一次在街上走着走着就生氣了,情緒失控、大叫、跺腳、還咬自己!
怎麼都哄不好。
其實他生氣的原因很簡單:天氣太熱、走路累了、你的回應慢了等等。
帶着這麼一個易怒的娃,誰不壓力大?
這一年,孩子的抽動症在治療吃藥期間症狀有時會減輕,一旦停藥,就又回到了老樣子。
那也沒辦法,因為我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症狀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我也不奢求能一下子就好,只能慢慢陪伴,給他更多的耐心和愛!
今天分享出來只是不想讓更多家長再經歷一遭!畢竟是第一次做家長,都想順順利利的。
養育孩子的路上,家長的內心也在變得逐漸強大!
科大大的公眾號也有很多留言,都是來詢問抽動症的:
可能孩子一個細小的“不對勁”,就往這上面靠。
所以,我總結了這些特徵,大家在家就能判斷娃是否有抽動症傾向: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時間持續超過2個月並且症狀越來越嚴重,很可能是抽動症了,一定要再帶娃去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我之前遇到過幾位抽動症孩子的家長,他們跟我説:每次希望變成失望再變成絕望的時候,有很多瞬間想跟孩子一起一了百了......
哎,家是避風港,家長是孩子的靠山,咱們千萬不能垮!也不要把你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除了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幫助抽動症孩子?
1、忽視症狀!忽視症狀!忽視症狀!
不責備、不模仿、不嘲笑!儘量為他們製造平靜、自信的生活環境。
除了不批評指責孩子,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和睦,經常吵架的家庭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你越責怪,他越緊張,進而責怪自己,不自主動作就越頻繁,孩子也會逐漸變得膽小、自卑。
孩子出現抽動時,家長要忍住,“裝沒看見”避免批評或提醒反過來成了抽動行為的強化劑。
其實你可以這樣想:當孩子的生活被家長全程控制,就像兩個人同時開一輛車:孩子想大步往前開,你偏要拉手剎,能不出問題嗎?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還要記得與老師進行溝通,瞭解娃在學校做的哪些抽動行為頻繁、同學的反應等等。
請老師和同學瞭解孩子的症狀不是故意,是生病了,請大家不要嘲笑模仿孩子。
避免和減少抽動對孩子自尊、自信、同伴交往等不良影響。
2、增加運動量,必要時進行行為干預訓練
減少玩電子產品或獨處的時間。
多參加體育活動能幫孩子轉移注意力,擺脱自己的封閉狀態。能振作精神、真正得到放鬆。
除了體育活動,帶孩子野餐,爬山,在家裏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也都有積極的作用。
針對抽動症,目前的干預方式是:習慣逆轉訓練和綜合行為干預療法。
◆習慣性逆轉訓練→需要孩子有足夠的理解和配合能力。能夠理解、意識和辨別抽動的症狀、在發生抽動前有所感知、能自主對抗抽動肌的肌肉羣,完成對抗反應。
簡單地説,就是訓練孩子自主地控制住不抽動。
◆綜合行為干預療法→除了意識訓練和對抗反應訓練,還包括放鬆訓練、如何應對嚴重影響的抽動行為或環境因素,做心理教育干預。
這些可以在診斷後和醫生一起綜合評估,制定具體的干預內容。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貼一貼就能好的話,還要醫生做什麼?!別再費錢了,多關心關心娃比啥都強!
至於為啥好評那麼多,我不點破,大家都懂!
如果真的需要腦電流刺激類儀器治療,也要在醫生建議的情況下進行,自己不可隨便使用儀器。
後果咱可承受不起啊!
抽動症不是壞習慣,除了考慮用藥之外,還需要家庭、學校和孩子自己等多方面的幫助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