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起養生調理,我們中醫數第一。中醫上認為三伏天是陽氣最旺的時候,最適宜於養陽驅寒,冬病夏治,過好三伏天,就可以防止一整年的慢性疾病,過不好三伏天,就容易落下病根兒。
在中醫很多醫典上都提到過在三伏天養陽之事,最早有《內經》中的“春夏養陽”的養生法則,《漢書·郊祀志注》中也曾有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何謂伏天,重在這個伏字,意思是天氣酷熱,宜在“伏”而不動。三伏天裏陰氣受陽氣逼迫而藏伏於地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盛之時,體內最為虛寒,陰濕亦外泄,在三伏天里人為調和,補陽散寒除邪,可以緩解冬季的易發病,守護身體健康。
一年中的三伏天又到來了,中醫上認為三伏天養生,應該以熱制熱,建議做好5件事“以熱制熱”,順利過伏天。
1、吃涼不吃寒
到了三伏天,我們要對本身屬於寒涼屬性的食物退避三舍,比如西瓜、綠豆等。
這可能會讓很多人感覺奇怪,那麼熱的天氣裏難道不該多吃西瓜,喝綠豆湯解暑嗎?為什麼還要主張吃涼不吃寒呢?
首先我們要分清涼和寒有所不同,在炎熱的時候可以吃冰涼的東西,但是卻不能碰有寒氣的食物。
中醫上説人體的氣可分為正邪和冷熱。食物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同的食物有其不同的屬性。有的食物性辛辣,吃了後容易讓人熱血,而有的食物吃了後會讓寒氣入體。所以説到了三伏天這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如果總是貪涼貪寒就容易讓人體產生熱邪。
現代醫學也認為如果長期吃寒涼的食物會刺激到消化系統,使得胃黏膜出現異常收縮,導致腹疼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甚至會讓脾胃變得虛弱,免疫力下降。
2、適當吃些熱食
俗話説“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在夏天適當吃薑很有好處,可以起到濕中散寒的效果。
在烹飪食物時放入適當的温性調料,比如茴香、肉桂等,或是吃些熱性的肉類,比如牛肉、羊肉等,都可以起到温陽散寒的作用,可以緩解手足冰涼、氣血不足等現象。
不過如果是體質偏熱,有口腔潰瘍和上火症狀的人,或是處於發燒,牙疼的人不建議吃熱性食物。
3、多喝熱茶
喝冷飲,涼茶會讓口腔感覺涼爽,這讓人們誤以為能解暑,其實不然,喝冷飲會讓血管突然收縮,反而降低散熱速度,甚至會引發中毒。反而是喝熱茶,能夠促進汗腺分泌,能夠降温解暑。不過喝熱茶的温度也不能太高,應該控制在65度以下。
三伏天喝什麼茶好呢?三伏天濕氣重,不妨常喝點紅豆薏米茶,祛濕健脾,助你趕跑濕氣一身輕。
4、熱水泡腳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堅持用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增加腳部血流量,提高代謝速度。泡腳水温宜在36度到40度之間,如果患有糖尿病足或是下肢靜脈血栓的人不適宜泡腳。
5、晚睡早起,睡午覺
養生應該順應時節變化,夏季晝長夜短,人體也應順時而變。所以在三伏天,可以晚睡早起,但太晚不應超過晚上11點,早上應該在6點到7點左右起牀。中午可以適當午睡半小時,這樣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抓住這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期,做好這五事,平安度過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