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個口是呂,三個口是品,一千個口是什麼孩子的奇葩答案太有趣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健康

今天看見一道小學語文題,有個孩子的奇葩答案實在太有趣了。

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口是(),兩個口是()、三個口是()、五個口是()……一千個口是()呢?”

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小朋友都知道兩個口是“呂”,三個口是“品”字,但再往後就超出他的認知了。

這孩子挺乖,本着不能空題的原則,硬是發揮“聰明才智”答了出來,不過腦回路就很簡單粗暴了,“一千個口到底是什麼呢?”他畫了堆積如山的“口”字,底下的空白處都被佔滿了。

無疑,這答案也逗樂了老師,只能説雖然沒回答正確,但態度還是比較端正的,只是看着就替他覺得累。

這樣的問題屢見不鮮,比如下面這個重要的題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相轉換,有些小孩經常鬧笑話。

“農民伯伯收割完了那片稻子”,要求是把它轉換成“把字句”。

大人有生活常識,自然知道正確答案是“農民伯伯把那片稻子收割完了”,可有的小朋友只知硬套公式,關鍵公式還套錯了,就出現了“那片稻子把農民伯伯收割完了”這樣啼笑皆非的答案。

這不僅僅與常識有關,還關乎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上文的“一千個口”,就是被最前面簡單組合的方式給帶偏了,孩子的思維沒能轉過彎來,不知該是“舌”字。

面對這類問題家長不能一笑而過,這説明孩子的邏輯思維不完善,如不及時培養,很可能遭遇“三年級滑坡”的現象,畢竟死記硬背不能適應所有課程。

事實上,孩子邏輯思維的建立和發展,家庭教育才是重頭戲,學齡前父母就要有這方面的意識了。

1、日常對話強調因果

因果關係是邏輯思維的重要支撐,日常對話家長要有意識地把孩子往這方面引導。

比如帶孩子出去玩耍,看到天氣有些陰沉,這就是個教育契機。家長可以這樣説:“寶寶,因為現在外面天氣灰暗,待會兒可能要下雨,所以我們需要帶上一把傘。”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帶傘,而不是看着家長帶了傘卻不明所以。

當然啦,利用繪本帶孩子多做些這方面的訓練,也能獲得很好的成效。比如《可愛的數學》這套繪本,一直以來都很受家長們的歡迎。

8冊書涵蓋了8個不同的主題,讓孩子從規律、對比、加法、減法、時間、長短、分類和圖形等多個角度,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因果的認知。

2、通過提問引發思考

聰明的頭腦有賴於活躍的思維,家長可以經常提問些開放式問題,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

就以夜空中的月亮為例,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月亮像小船,就容易讓其形成定式思維,但如果換種方式,問孩子月亮像什麼,他可能會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像鐮刀,像香蕉,像一把小小的梳子……

這些回答都非常有趣,自有孩子的想象力在其中。

可知,提問的方式尤其有意義,它可以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別浪費了。

3、引導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邏輯思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事實和觀點的區分。

很多小孩覺得“抹茶味冰激凌好吃”,就認為這是事實,要是哪個小朋友説它不好吃就是錯誤的。

這顯然是有問題的,本質就是孩子沒分清楚何為事實何為觀點,這需要家長生活中多加引導。

比如帶孩子去公園玩耍,可以這樣説:“寶寶,這朵鬱金香是黃色的,這是事實;你覺得它漂亮或不漂亮,就是你的觀點啦。”

總而言之,若發現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要知道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孩子思維上的弱點,及時加以培養,這比報補習班高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