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棍棒教育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背離,但它又是最簡單直接讓孩子乖乖服軟的方式。家長走了自以為是的“捷徑”,卻讓孩子從此負重前行,自然無法登頂。“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曾經聽説過這麼一個事情,説來唏噓不已。小柔(化名)和瑩瑩(化名)當年考上全國重點大學,街坊鄰居都自豪不已。兩個孩子家就住着對門,從小一起讀書長大。可是同樣考上重點大學的兩人,將來的境遇差距明顯,這還要從她們的成長環境説起。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小柔的爸爸是小區裏有名的暴脾氣,對女兒的教育堅持“不打不成器”,小柔爸爸一直對於沒有兒子而耿耿於懷,因此望女成鳳的心願更加迫切。每天,都要監督女兒寫作業,但凡犯點錯誤,輕則大聲怒吼,重則拳頭伺候,媽媽根本勸不過來,只能在一旁乾着急。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瑩瑩的爸爸則完全不同,對女兒奉行春風化雨的温和教育。瑩瑩爸爸對女兒十分寵愛,但是同時對她有所期待,希望她獲得成功幸福的人生,自然學習上也抓得緊。他也每天陪伴孩子寫作業,但是對於寫錯的地方卻以鼓勵為主,從不打罵,瑩瑩對學習是一種放鬆享受的狀態。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經常捱打”的小柔和“從不捱打”的瑩瑩,學習成績都十分要好,可是上到大學後,兩人的表現卻差距明顯。小柔成績一落千丈,無法畢業甚至未婚先孕,後與父母斷絕聯繫。而瑩瑩一直努力學習考到更高的學府深造,畢業後進入知名企業工作,十分孝順父母。“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主要體現在個人性格差距、親子感情差距、人際交往差距等方面。家長別不重視,否則自食惡果,將來苦不堪言!“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有多大?家長要上心了01情緒教育每個人都有情緒,當然父母面對更多的壓力會出現消極情緒的幾率更高。如果父母把這種消極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即我們所説的遷怒,那孩子云裏霧裏的同時,還將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而造成自卑敏感的性格。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02打壓教育孩子是需要適當鼓勵,如此才能一直保持向上生長的勢頭。如果家長錯誤以為,一味的否定和打壓孩子,更能化為他前進的動力,這將很可能造成孩子從此一蹶不振,同時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或者對別人的肯定有一種變態追求。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03棍棒教育這是最忌諱的一種的教育,動不動就揮起拳頭教育孩子,孩子自然活在家長的陰影中,一路成長以來,安全感的缺失自然不在話下,而對暴力的模仿顯得尤為可怕。同時棍棒教育也打散了親子感情。教育孩子不是一個可以走捷徑的活,家長一定有要耐心。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棍棒教育和口頭教育是否能達到軟硬兼施的平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0 字。

轉載請註明: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重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