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家中有新生兒的,總有長輩會要求其“睡扁頭”。
帶孩子遛彎閒聊時,也有爺爺奶奶指着自己孩子塌平的後腦勺,吹噓道,這麼平整的後腦可是睡了一本新華字典的成果。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睡扁頭”通常是在孩子兩週歲前,與動物不同,人類新生兒的頭骨,在出生後的兩年時間內,才會慢慢閉合,其上有條最明顯的縫隙,稱為“囟門”。
正是有“囟門”的存在,才使得嬰兒的頭型能在外力作用下產生改變,這也是睡扁頭產生效果的原因。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睡扁頭的起源
“睡扁頭”的習俗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辰韓國。
據《後漢書》中記載“(辰韓)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辰韓國嬰兒出生後,為了讓嬰兒頭扁,會在嬰兒睡覺時往後腦墊石頭。
《魏志》也確認了這種習俗“辰韓國兒生,以石押其頭,欲其扁,今辰韓人皆扁頭。”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扁頭與圓頭
滿族人與“睡扁頭”
這在當時只是作為一種奇聞軼事所記錄下來,真正開始盛行是在清朝入主中原的那段時間。
由於滿族人的發源地在長白山一系,此處毗鄰辰韓國。於是這一習俗便也流入了滿族部落之中,在《滿洲源流考》中記載“國朝舊俗,兒生數月,置卧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匾,廝乃習而自然,無足為異。”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遼寧省岫巖滿族曹氏,有一個口口相傳的傳説,曹氏祖上有一位秀才,進京趕考時,因其頭扁,撐不起帽子,考官便懷疑其腦袋有問題,將他驅逐出了考場。
待到第二次趕考,他將布團塞在後腦位置,這才撐起了帽子,最終考中了舉人。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盛行全國
起初,這種“睡扁頭”的習俗只在滿族內部流傳,自清朝光緒年間,慈禧發佈廢除民族隔離的政策,允許滿漢通婚後,這一傳統便真正開始流傳在整個華夏大地之上了。
按照當時的審美,“睡扁頭”可使幼兒鬢角突起,兩側太陽穴也會跟着凸起,產生了典型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面相,在現如今看來,就是“睡扁頭”睡出了一張大方臉。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這在舊社會是極其看重的,若是家中母親沒有為孩子做好“睡扁頭”這門工作,就會被街坊四鄰恥笑“不會帶孩子”。
東北話也有“孩子那腦袋睡的,錛兒婁瓦塊地。”若是女孩沒能誰出扁頭來,還會被稱之為“醜閨女”。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睡扁頭後遺症
顯然,這種違反生理構造的行為類似於“裹小腳”的陋習,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影響是極大的。
“睡扁頭”易引起“扁頭綜合徵”,不僅影響嬰幼兒的外觀,還會對其五官造成機能損傷,諸如視神經發育不平衡、頭部兩側肌肉組織發育不均衡。
最重要的是“睡扁頭”影響了腦容量,將原先的腦組織損傷,使腦附件產生錯位,這種損害是不可逆的。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好在,隨着科學教育的深入,現代審美的改變,“睡扁頭”正不斷被摒除,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睡扁頭”只是舊社會中遺留下來的糟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3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人帶來的陋習,至今都在影響着現代的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