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通常來説養生之物的選擇都是以“緩和”為佳,但有些時候也需要特殊對待,比如有一味中藥古人取名不太文雅,以動物“豬”為名,它利水祛濕之力尤強,被譽“利水諸藥,無如此快”,而且善於祛濕猶如“秋風掃落葉”。

這味中藥就是豬苓,屬於多孔科真菌,多見於楓樹、樺樹、柞樹、柳樹、槭樹的枯根上。因為#中藥#豬苓的樣子比較特別,所以古代的本草文獻中多以“豬屎苓”來命名,當然也有比較文雅的叫法,比如“地烏桃”。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豬苓入藥的歷史比較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其功用載為“利水道”;宋代的《本草衍義》認為“行水之功”較強。總體來説諸多古今學者一直認為豬苓的主要功用為利水祛濕。

而它的利水祛濕之力事比較強的,不僅《本草害利》記載“利水諸藥,無如此快”,《長沙藥解》提到“利水去濕,較之茯苓更捷”。

《本草新編》認為“凡水濕在腸胃、膀胱、四肢、皮膚者,必須豬苓以利之”,這句話雖然説得有點絕對,但也從側面反應豬苓的特點。而就以豬苓在實際中的應用與益處來説,可以從三個方面認知。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一、豬苓利水祛濕消腫。

豬苓“利水道”,通順水濕,而且利水祛濕之力強於茯苓,適合於水濕積聚而腫的人,輕者可以單用;水濕內聚而表現為小肚子膨大而腫,且小便不通暢,可用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以通調水道,其中《傷寒論》中知名的“五苓”就是以此為基礎。

脾是水液上下通行的樞紐,脾胃虛弱容易聚集水液成濕,甚者表現出水腫、小便不通順,可用上述的方法減去桂枝,共同達到健脾利水消腫的目的,這就是中醫文化中知名的“四苓”。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此外,腎被譽為“水之下源”,因此水液停聚也常與其有關聯,但也分陰陽,陽不足者須用豬苓、茯苓、白朮、附子;陰不足者用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二、豬苓利水通淋。

這一方面益處説出可以讓大家對豬苓的另一個特點有所瞭解,但是涉及的專業知識太多,也是本着學術交流的態度寫出,如果看不太明白可以略過本條,我也儘量用最少的語言描述。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豬苓利水通淋,雖然也有部分本草類典籍説可以單用,但多數需要配伍使用,方法大家可以做個學術交流。熱淋可用豬苓、生地、木通、滑石;伴有少陽外感可用豬苓、柴胡、茯苓、滑石;血淋用之與茯苓、車前草、白茅根;石林用之與金錢草、海金沙、琥珀。

三、豬苓祛濕氣利腸胃。

豬苓祛濕氣能清理腸胃中多餘的水濕,尤其是水濕充盛而泄瀉者,可用豬苓、茯苓、澤瀉、厚朴同用,這個方法出自於《丹溪心法》;脾胃虛弱而經常泄瀉較甚的人,可用豬苓、茯苓、澤瀉與白朮同用,這個方法在前邊提到過,被稱之為“四苓”。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腸胃中寒與濕經常夾雜,如果寒濕偏盛而泄瀉較甚的人,可用豬苓、肉豆蔻、黃柏同用,這個方法出自於《聖濟總錄》。

豬苓的主要用途在於“利水祛濕”四個字,因此不在少數的方法中會用到豬苓,其實用豬苓的方法簡單,更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利弊之處。

首先豬苓利水祛濕強於茯苓,因此不在少數的人認為豬苓就更適合於養生,其實這是一個比較盲目的看法,因為豬苓利水之力較強,所以不能多用、久用,反之是對精氣有一定的損耗。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本草衍義》就明確“豬苓行水之功多,久用必損腎氣,昏人目”,也就是説豬苓用得多或者時間久了對眼睛也是有弊端的。

除了這一點之外,豬苓時“只利不補”,只有利水祛濕之功,並沒有滋養的作用;與之相對的茯苓就是“補利兼有”,不僅利水祛濕,還能健脾安神。因此兩者的選擇也是養生多用茯苓,特殊對待時選用豬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2 字。

轉載請註明: 有一味中藥取名不太雅,善於利水祛濕,去濕氣諸藥“無如此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