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人體兩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面對濕氣,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苦惱的是,這濕氣究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老除不掉?

黏糊糊的濕,為何纏綿不去?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人體兩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黃帝內經》曰:“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温之……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作為六氣之一,“濕”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潤養人體,一旦缺失,人就會變得乾巴巴。

可如果濕氣過重,則會成為致病因素,表現在機體,則會遏制氣機,氣機上通下達不暢,使人渾身不對勁。

濕氣分兩種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人體兩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1

外濕

即環境中的濕。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濕,回南天、雨天時,更是濕上加濕,此時,濕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濕邪。

外濕難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潮濕天關好門窗,避免濕氣入室;衣服沒曬乾,切勿往身上套,以免濕邪侵身。

2

內濕

即人體自產的濕。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會使得濕邪內生。

這主要與脾胃功能有關。脾主運化,脾氣強時,水液就能正常運化轉輸;如果脾氣虛弱,則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水就會在體內停滯、堆積,從而導致水濕內停,濕邪內生。

體內濕不濕,就看三階段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人體兩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第一階段:容易疲勞,經常覺得累,倦怠乏力;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看到食物沒食慾,吃東西不香,這是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脾胃排斥飲食的攝入。

第二階段:吃東西不消化,飯後打嗝,肚子脹的難受;脾虛則生濕,痰濕矇蔽頭目,出現頭暈目眩;聚濕生痰,痹阻心胸,引起心悸。脾濕還會導致浮腫。

第三階段:經常拉肚子,反覆耗氣,對脾循環傷害;脾胃功能不足以吸收代謝過量的營養脂肪物質,再加上活動消耗量少,日久形成脂濁痰濕,從而造成肥胖。

身體有兩個“祛濕口”

1

陰陵泉穴:健脾化濕

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而脾有運化水濕之功,在臨牀上,陰陵泉有“健脾利濕第一穴”之稱,可用於各種水腫、黃疸、心胸痞滿、小便不利之症。

日常可通過按揉、刮痧、艾灸等操作,刺激陰陵泉穴,從而達到健脾祛濕的效果。

2

委中穴:暢通水道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作為人體的祛濕排污通道,委中穴是這個通道的排污口,如果此處不通暢,濕氣便排不出去,就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具體操作:每週或隔週膕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

同時拍打腋窩的極泉穴和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濕效果。

1、按揉

每天堅持按揉10分鐘左右。同時,可配伍按揉足三里穴、承山穴、豐隆穴3穴。

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濕邪漸散的徵兆。

2、刮痧

取刮痧板(或光滑、鈍圓的物件如湯勺、牛角梳炳等),在陰陵泉穴上塗上刮痧油(甘油、潤膚油等黏稠潤滑的液體即可)。然後,使刮痧板與皮膚成45度夾角,施行刮痧。

注意:力度由輕到重,以耐受為宜,刮至皮膚髮熱、發紅即可,建議隔天進行一次,刮2至3分鐘為宜。

可配伍刮血海穴、豐隆穴、承山穴3個穴位。

3、艾灸

調理時長每個穴位15-20分鐘,經常艾灸,可把濕毒和多餘脂肪排出去。

艾灸取穴:中脘穴、水道穴、陰陵泉穴、豐隆穴、湧泉

以上幾種方法都可以很好地祛濕,無論是按揉、刮痧還是艾灸都很適合。如果您目前對濕氣感到困擾,那麼一定要試試。

一起為健康點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7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人體兩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