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這幾天,哥哥嫂嫂回老家辦事,把三歲半的侄女琪琪丟給了我,美其名曰:讓我提前體驗下當媽的快樂。

這不體驗不知道啊,一體驗,我還是太年輕了,中了哥哥嫂嫂的圈套,要不是現在疫情,我真想買張機票把自己送走。

就在今天上午,琪琪往我的筆記本電腦裏倒牛奶,一本正經地告訴我:喝奶才能長大......

帶她下樓溜達,“琪琪,站起來。”“姑姑,我在‘坐’電梯。”

爬餐桌、翻各種收納櫃、架子就為了找小餅乾,給了她一袋小餅乾,吃了一塊就把其餘的全部踩碎了到處撒,整個客廳都是各種碎渣渣,一上午,我用吸塵器吸了三次。

一會兒沒看住,她就從廚房拿了掃把去掃電視、牀和沙發,最怕她説:姑姑,我幫你。

我在沙發休息,她故意360°來撞我腦袋,那可不是一般的疼。

躲貓貓只是把頭埋被窩裏,撅着個屁股以為全世界都看不見她了……

這個年級的孩子,古靈精怪,就像夏天六七月份的天氣,捉摸不定。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丹麥作家,亞當.奧倫斯拉格曾説:

“兒童生活在想象和感知的世界裏,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索毫無意義的客體,以他們希望的方式來看待世界萬物。”

大人眼裏的那些“壞毛病”,也許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一味的吼叫和打罵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可能還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這些孩子身上的特性,也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

就像魯迅先生説過的:

“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因為幼稚,當頭加以件戕賊,也可以萎死的。”

這些“壞毛病”,從側面表現了出孩子的思維活躍,高智商,認真引導,認可成長,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閃閃發光。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臉皮厚

“琪琪給你添麻煩了吧,這孩子沒心沒肺的,啥事都不放在心上,前幾分鐘剛被她爸教訓過,哭着進了洗手間,不一會兒就能哼起歌來。”

“嫂子,沒事兒,這多好啊,説明咱琪琪自我修復能力強,天生樂天派,不會抑鬱,也不記仇。”

“好什麼呀?她是樂天了,可是我都愁死了,她臉皮太厚了,話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會深刻反省。

每次看到我們生氣,立馬就説‘媽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但是從來都改不了,整天渾渾噩噩,一踏糊塗。”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但臉皮厚真的不好嗎?

我們更應該慶幸的是,孩子身上具備“厚臉皮”,若非如此,每一次批評孩子都會痛苦不已,每一次責罵孩子都有結束生命的衝動,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還記得那個17少年,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受到母親批評後,跳橋身亡。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因沉迷手機遊戲被媽媽“教訓”並收走手機的12歲男孩,爬上了上學必經之路的廣告架,揚言要從上面跳下。

所幸民警在接到羣眾報警後快速趕到,順利安撫後將其勸下。

“臉皮厚”是孩子的軟實力,對批評的一種“遲鈍”,聰明有聰明的負累,“遲鈍”有“遲鈍”的快樂。

日本小説家渡邊淳一提出:

“鈍感勝於敏感,敏感的人未必比遲鈍的人更優秀。鈍感能讓人有更好的睡眠,善於忍耐疼痛,情緒穩定,能坦然承受批評乃至抱怨和諷刺,善於容忍和諒解他人。”

幼兒時,孩子的是非觀還不明確,“臉皮厚”不代表不知羞恥, 家長要及時引導和支持,教會孩子禮義廉恥。

“臉皮厚”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處事方式,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

只有內心具備了正面意義上的“臉皮厚”,我們才能夠保護自己不會受傷,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

嘮嘮叨叨,話很多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抖音上,坐擁455萬粉絲小男孩“小週週”,就是個小小話嘮,經常和媽媽“頂嘴”。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正如他的簡介一般-----“豪橫”。

看到媽媽抖音上點讚的都是“帥哥”視頻,小週週操着重慶口音,小大人般“命令”媽媽:刪老。

網友們也紛紛調侃道:

十年後的變形記,沒有你我不看。

從牙牙學語到滔滔不絕,孩子的成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大人們的想象。

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維,學會了語言表達,他們小小的腦瓜子裏似乎藏着十萬個為什麼。

一旦小宇宙爆炸起來,讓多少爸媽都吃不消。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前段時間,我哥説了琪琪幾句,琪琪在線把爸爸“訓”得明明白白。

琪琪説:

“你能不能用文化高一點的詞兒來罵人呢?

你已經讀過小學、初中、大學了,你還不會名人名言來罵人嗎?

為什麼老是用那些粗話?也上這麼多年學了,你怎麼不用古詩詞罵我呢?”

聽到這,我是對琪琪佩服得五體投地。

“話嘮”、“頂嘴”這一類孩子,思維敏捷,邏輯性強,語言組織能力強,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用強硬的語氣,做着最慫的事兒。

語言教育這東西啊,其實很細微也很容易忽略。

《小小的美德》中娜塔莉亞.金茲伯格説過: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最需要謹記的一點是:讓他們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良好的自制力,暫時無法控制住自己説話的慾望,所以才會像小喜鵲一樣,嘰嘰喳喳説個不停。

家長們需要好好引導,讓孩子能説,會説,懂得適時説,把孩子的創新性思維得到極致的發揮,説不定以後可以成為超級演説家呢。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喜歡發號施令

每到週末,琪琪就發動整棟樓的小朋友跟她爸爸玩打怪獸的遊戲。

所以我都看習慣了,一個二百多斤的胖子在園子裏上躥下跳,後邊跟着一羣“迪士尼在逃公主”。

琪琪愛做組織者,做什麼事都能組成一個一致的小集體,甚至指揮父母這個那個,非常有自己的主見。

這不是孩子進入了逆反期,而是孩子進入了敏感期。這個年齡的孩子,經歷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比如早晨起牀,琪琪認為應該先穿衣服,後穿襪子,嫂嫂給她先穿了襪子,後穿的衣服,她心中的秩序感被打破,就會覺得不舒服,難過,缺乏安全感。

外在的表現就是不理人或者哭鬧。

幼兒的敏感期是孩子長大過程中非常寶貴的階段。

孩子喜歡發號施令,也是因為他有主意,有膽量,敢於説服他人。

在帶頭的過程中,也體現了孩子的組織管理才能。

孩子有“長大感”,想參與成人的生活。

我們可以通過遊戲,過家家的形式,滿足孩子對家庭角色的活動需要。

譬如,孩子認為自己可以像媽媽一樣打掃屋子,我們就把打掃的權利移交給她,讓她來負責。通過遊戲,讓孩子獲得滿足感。

法國思想家盧梭説:

“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於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適當引導,孩子的次序感、自我認同感的都會飛速發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並平等的對待孩子,理解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老愛模仿別人

在琪琪還不會説話的時候,就會模仿父母的動作,比如點頭、搖頭、打電話的姿勢 ;

長大一點,時常調皮地學父母説話,越是不讓學,越是覺得有趣,咯咯笑着;

到了一定階段,喜歡玩過家家遊戲,模仿媽媽炒菜的樣子。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説:

“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兒童)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

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

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時時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正是在告誡父母嚴於律己,給孩子做好榜樣,想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當父母的首先就要做出表率。

孩子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從父母的一句口頭禪到説話的語氣、手勢,到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個人氣質,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的行為習慣、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品質。

前陣子,因為模仿“老師”一夜成名的13歲男孩“鍾美美”,他的媽媽幫他拒絕了100萬的簽約。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編劇史航評論道:

“這孩子以一己之力,把我一腳踹回了少年時代。”

對於奧數、物理、計算機有天賦的孩子,無一例外是讚美表揚,可對於有表演天賦的孩子就眾説紛紜了。

我們的教育價值觀什麼時候能更多元、更包容?

鼓勵孩子發揮特長,讓他在發揮特長的同時,也不放棄學習。

模仿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特別是0-6歲階段的孩子,大腦正處於活躍的黃金時期,模仿和吸收能力十分驚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父母的行為。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減弱。

孩子的學前階段,具備非常大的可塑空間,充滿了無限可能。愛模仿的孩子是聰明的體現,模仿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和適應,有利於孩子理解他人情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關鍵期,對孩子的模仿行為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56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