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説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不可急於求成,更不可坐視不理。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誕下寶寶後,媽媽們不知耗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辛苦帶娃,可當聽到小傢伙的第一聲喊的是“爸爸”時,內心不免有些失落,其實啊,這真不怪娃,TA也是被迫無奈的,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
閨蜜的寶寶7個月大,前兩天去她家串門,看到小傢伙那麼可愛,忍不住想要抱一抱,正伸出手時,她蹭在媽媽懷裏,嘴裏不停嘟囔着:“媽媽”~“媽媽……”,接着扭頭就轉過去了,絲毫不給人面子啊,我打趣地説道:“寶寶小嘴挺甜啊,太粘你了吧,看來你沒白受罪啊!”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閨蜜順口委屈地説道:“別看她喊媽媽這麼親密,其實第一聲喊的是爸爸,我一把屎一把尿帶大她,天天陪着她,可是她的第一聲喊的竟然不是我,好難過。”
其實啊,寶寶並不是沒有“良心”,而是發育使然,隨着語言能力不斷增強,寶寶開始慢慢開始呼喊爸爸媽媽,先叫爸爸是有原因的。
0~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最快、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他們的語言發展速度相當驚人,當處在新生兒階段時,他們會用哭聲表達自身需求,寶媽可以根據哭聲的響度、持續時間、音節等判斷不同。
2~3個月的寶寶可以開始從哭聲表達需求轉變為發出單音節,比如“啊”“哦”“唔”等字。4~5個月的寶寶能模仿大人的發音,6~9個月的寶寶對叫自己的名字有反應,可以發出重複音節,比如“mama”“neinei”"baba”等等,在這段時間內,是寶寶第一次喊爸爸或者媽媽的黃金期。
寶寶之所以先喊出“爸爸”,是因為剛開始發音時,要從簡單的音節學起,相比於“媽媽”。“爸爸”更容易喊出來,因為爸的發音是“b”,寶寶動動嘴唇就可以喊出,而媽是以“m”開頭,屬於鼻音,需要帶動鼻腔才能發出,對於寶寶而言有難度。
並且寶寶在剛開始發音時,完全是無意識地“冒話”,他們自身都不知道自己在説些什麼,只是處在説話的試探階段,感受發聲時舌頭和嘴唇的狀態而已。
換個角度想想,寶寶先喊爸爸的好處還是挺多的,可以喚起寶爸的責任意識,儘快讓其進入到父親的角色中,另外,先喊爸爸可以分擔媽媽的帶娃壓力,當寶寶哭了、尿了、餓了,寶媽可以開玩笑地説:“老公,快點兒的,寶寶需要你了。”
當寶寶的語言能力完全發育成熟時,媽媽會發現,寶寶一天到晚都會呼喚“麻麻”,那個時候你可不要嫌寶寶麻煩哦,故人言“貴人語遲”,是真的麼?
正常而言,寶寶開口説話的時間不能太晚,他們的語言能力在兩歲半之前就要完全建立,否則口腔發音器官得不到充分鍛鍊,以後發音就會有問題。所謂的“貴人語遲”毫無科學道理,超過一定的年齡還不會説話,家長們需要提高警惕。
正常情況下,寶寶到了一歲左右,在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下,就能喊出特定的一些詞語來;2歲時可以平均説出50個單詞、2~4個短句,可以跟父母之間也能進行無差別的交流。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家長們要提高警惕,及時做出判斷,是否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1、語言交流過少
有些父母喜歡根據孩子的手勢、眼神來滿足其要求,忽視了對孩子語言的訓練,或者是忙於工作很少與娃交流,亦或是家庭人多口音雜,寶寶不知跟誰學説話,或者是父母急於求成,寶寶説話時壓力倍增,難以開口説話。
孩子説話需要模仿,父母只有多跟孩子交流,才能激發他們的語言能力,從而驅動孩子去表達。比如沒事兒就跟娃嘮嗑,灌輸日常各種知識,説話時放慢語調,吐字清晰,孩子更容易理解。
2、智力低下
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與語言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智力低下的寶寶注意力渙散,模仿能力差,反應能力低,無法理解父母表達的詞句的意思,為此,説話時間會偏晚。
3、聽力是否存在問題
聽力喪失或者存在缺陷會嚴重影響語言發育,因為孩子聽不到或者聽不清周圍的聲音,就無法正常順利地去學習和模仿,父母可以在寶寶後面呼喚TA的名字,看娃是否會隨着聲響而轉動頭部,或者帶娃上醫院做專業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