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你,如果沒有感受過家的温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文/學乃身之寶
想一想這個問題:
家,應該是怎樣的?
我想,
每個人都覺得家應該是一個港灣
。當我們累的時候,家可以給自己温暖和擁抱;當我們孤獨的時候,家可以給自己陪伴;當我們無助或委屈時,家可以給自己理解或安慰。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生都沒有過家的感覺。
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的贊恩,12歲的他就早早成為家裏的“頂樑柱”,每天不僅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做零工賺取貼補家用。對於他來説,家,就是一個負擔,不僅無法遮風避雨,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很難保證。因為他的父母不負責任,只顧生孩子,不管養孩子。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敍利亞難民一家的故事。主要內容是根據男主角贊恩的真實經歷拍攝的,贊恩的飾演者是他本人,他通過這個角色改變了自己命運。
但還有很多沒有“家”的孩子,沒有贊恩那麼幸運,他們該怎麼生活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説説。
1.有些人雖然有家,但沒有過家的感覺
影片中的贊恩不能去上學,因為父親要他為房東工作;贊恩沒有好的住處,一家人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裏,睡覺時只能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贊恩沒有享受過一個孩子應有的寵愛,他忍受的是父母的不斷責罵和捱打,被迫長大的贊恩成為了一個“小大人”。
可能影片中的父母比較另類,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比較嚴苛的,他們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比如什麼時候起牀、成績一定優異等等,否則就不會好好愛孩子。
這些在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必須不停奮鬥,犯更少的錯,賺更多的錢,才能換來安全感。
他們有父母,也可以有戀人、有孩子、有房子以及朋友,但始終沒有家的感覺。
家人都在,卻感覺自己是個孤兒。
就像影片中的贊恩,本來和其中一個妹妹薩哈最親近,但當薩哈被強行賣掉後,贊恩對家產生了深深的絕望,選擇離家出走。
可見,有些人雖然有家,但沒有過家的感覺。
2.潛意識中的自己,在家是沒有自由的
很多人因為沒有被父母無條件地愛過,於是潛意識中的自己,在家裏是沒有自由可言的。
就像前面説的那些按照父母的要求、規定,以及“絕對正確”的觀點行事的孩子,他們學會察言觀色,小心翼翼,總是擔心做不好,害怕被父母和他人否定。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30幾歲的她,節假日回到父母身邊,還是不能“任性”,因為她爸爸對她要求很多,比如,白天房門不能關着、早上不能睡懶覺、在家一定要做家務等等。
而
這些不考慮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讓孩子倍感壓力。
影片中的贊恩,雖然有他的“自由”,但這個自由只限於他離家出走,在家時必須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不能像他那個年紀的孩子一樣生活着。
贊恩一直承受着不該自己承受的一切,他離家出走後,有段短暫的平靜生活,而在那段日子裏,他被允許作為孩子,也就是他遇到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工拉希爾後,和她,以及她的兒子約納斯生活在一起。
只是好景不長,拉希爾因護照過期被抓,贊恩不得不帶着幾個月大的約納斯艱難地生活着。
像贊恩那些被剝奪童年的孩子,內心是孤獨的,情感是缺失的,自然沒有過家的感覺。
3.父母營造温暖有愛的家庭氛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如果我們自己一生都沒有過家的感覺,也給不了別人家的感覺。
就像影片中贊恩的父親,面對贊恩對自己的控告後,自我辯護到:“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這怎麼能是我的錯呢?我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我比你們做得還漂亮。”
難道他真的沒有其他選擇嗎?
不是的,只是他選擇逃避自己的責任。
在心理學上有個規律,叫“向攻擊者認同”,意思是我們會成為當年傷害自己的人。就像贊恩父親,他成為當年傷害自己的父母。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説的“輪迴”。
與贊恩父親做法不同的是,贊恩選擇控告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來自己,而這則是對父母沒有好好撫養自己最強烈的控訴。
很多人選擇結束生命,就是因為離開比活着更舒服,因為他們在活着的時候無法決定自己,但起碼他們可以在是否活着這件事上做出自己的決定。
就像贊恩説的:“我天天活在地獄裏,受着煎熬。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當一個人累了不能休息,也不能自由生活時,這個人對人生就會充滿抑鬱和絕望,而這就是沒有感受過家的感覺。
作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並非是吃得好、住得好(當然,這個也很重要),而是温暖有愛的家庭氛圍。
寫在最後: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持續一生。
雖然影片中的父母比較極端,但他們對孩子忽視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深思。
這裏有些父母可能會有疑問,他們認為如果不給孩子設定規矩,孩子就會變得嬌縱,事實並非如此,因為
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把ta當成自己去對待。
作為父母,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做法,有沒有讓孩子失去家的感覺;另一方面要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潛能,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如果成人的你,還沒有過家的感覺,一直孤獨、抑鬱、迷茫地活着,那就自己給自己一個家吧。
小時候的我們,沒有被真正温暖過,但我們長大後可以温暖自己,試着放過自己、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優秀、允許自己任性,這時的自己就是自己的港灣。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