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專家:孩子不會"哭"不敢哭,是爸媽家庭教育的最大敗筆
#育兒指南針#
自我們的寶寶出生後,我們就非常重視他們的教育。我們有的時候會翻閲一些育兒書籍。或者是通過諮詢一些早教機構早早地對寶寶開始教育。害怕錯過什麼教育讓寶寶輸在起跑線。帶孩子出去,各家的寶寶也是我們互相比較的對象。咦,她家的寶寶怎麼這麼安靜,性格很好,又懂事從來不哭鬧。哎,自家的這熊孩子真的無法無天,氣死個人。
這或許是我們每個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我們家長素來喜歡那些温和懂事不哭鬧的孩子。給那些喜歡哭鬧,脾氣暴躁的孩子都打上了不懂事的標籤。可是我們卻不明白,一個"懂事"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敗筆。
鄰居家孩子楊洋從小到大一直是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是他們孩子學習的標杆。鄰居從小帶洋洋出去的時候,街坊鄰居都非常喜歡。他不僅脾氣好,而且非常體貼父母,學習也很努力,基本不哭鬧。
有一次鄰居帶洋洋出來,當時街上來了一個賣冰棍的,由於是夏天,所以別的家長都給孩子買了幾根冰棍。洋洋此時分明也想要,但他母親説:"家裏沒錢,不買了吧,回去喝水。"此時洋洋顯然是不情願的。
但他答應了母親。後來聽別人説洋洋後來因為學習成績非常好,最後考入了人大法學系。但就讀後一年,因為其性格過分隱忍,看到別的同學和自己的差距後,不敢向父母要生活費,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選擇在假期的時候去工地勤工儉學。
結果出了事故,被一根掉下來的鋼筋戳入肋骨致死。這是全村人的一種悲痛。至今想起來仍然覺得非常可惜。但仔細回想,其實洋洋的結局,最終還是他的爸媽造成的。一個不會哭鬧非常懂事的孩子有的時候也是我們家庭教育的最大敗筆。
我們爸媽要求自己的孩子懂事,不要過分地為難自己。孩子不能哭或者是不想哭。比如逛街的時候,孩子看到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裙子,因此想買,但此時母親出於一些經濟級別的原因,拒絕了孩子。並且告訴孩子要懂事。遇到別的事情,此時我們爸媽也會告訴孩子要懂事,不要把個人利益置於家庭利益之上。結果是孩子會變得很懂事。
有的時候即便我們父母不説,孩子也會自己選擇隱忍,不會向我們哭鬧和提要求。那麼孩子懂事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其實經目前育兒專家的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太懂事的背後是一種性格慾望的壓抑和隱忍。這些終將導致孩子有一日不堪重負,最終爆發出來,或者是隱忍出問題。
我們都想要懂事的孩子,那麼我們如何把握"懂事"的界限?究竟是什麼樣的孩子懂事,我們到底要不要教育懂事的孩子?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的教育肯定是要教育出懂事的孩子。那麼懂事的界限到底在哪兒,我想懂事絕對不是長期壓抑孩子的慾望和隱忍。
這樣的懂事教育最終傷害的是孩子和我們。那麼什麼是懂事教育,按照育兒專家和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我們的懂事教育主要説的是孩子對一種自我方向感和自我定位的把握,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自己的人生及當前目標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前面已經説過,孩子不會哭,太過懂事。其實不是我們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反而是我們的教育敗筆。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教育智慧?其實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反思和自己的探索。因為我們的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説:“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裏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在教育之中,要解決小孩的問題,先解決家長的問題,沒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就不存在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平時我們可以多看一些關於教育智慧的書籍。例如這套《如何説 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 孩子才肯説》利用書中的理論去教育孩子,吸取正確的教育經驗,給孩子一個真正優秀的家庭。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要始終秉持個性化的教育理念。多反思自己的教育,回顧孩子的成長足跡,我們不必隨意聽信他人的教育經驗,也不必質疑自己的教育。只要我們不斷進步,在孩子的每個教育階段,都去吸收一些新的東西,我們終將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