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有的是小天使,人畜無害時而温暖人心;有的則恰恰相反,是堪稱小惡魔的存在,頑劣躁動伺機大肆破壞,俗稱熊孩子。成年人,有的成熟穩重殫精竭慮,支撐起一個家庭和整個社會;有的則恰恰相反,只把軀體拖進了成年人的世界,靈魂卻遺失在嬰幼時期,堅持賣力表演着“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鬧劇,俗稱巨嬰。熊孩子和巨嬰的確分屬於涇渭分明的兩個不同人羣,可又出奇一致地給這個社會帶來了諸多不確定負面因素。
一、熊孩子,被保護着的犯錯者
在社會大眾原本的認知中,孩童時期是人一生中最為弱小、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階段,需要家人的周全呵護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法律保護來構築雙重保護傘加以嚴密庇護。然而,時代大跨步前進的同時,捎帶着改變了所有人,孩子們也不曾例外。當未成年人嚴重犯罪的新聞接連狠狠砸向社會,人們才恍然驚覺,處於層層保護下的祖國花朵們中間,已經出現了幾朵刺痛人心的惡之花。
原本,孩子調皮搗蛋之後,“他還只是個孩子”具有很大的説服力,能夠讓大多數成年人選擇盡棄前嫌就此揭過,不再和眼前的小童計較,以免有失成年人的尊嚴;原本,未成年人犯錯之後,“他還是個未成年人”也具有很大的説服力,能夠喚醒人們普遍的同情心,希望再給他一次機會。如今,人們的態度慢慢不一樣了,因為,有些孩子和有些未成年人在更早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犯錯的性質不一樣了……
以前的人,或者是家庭所迫早早承擔了家務,或者是在天真爛漫中自由玩耍……總之,更多是在懵懂無知中度過孩童以至青少年時代。而今,一方面,在一日千里的科技加持下,已然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極早就掌握大量知識,三歲識字,五歲識文已成常態,神童的標準也因而被一再抬升。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不斷提升的生活水平越來越表現在少年兒童節節拔高的平均身高上。
也就是説,無論是認知水平還是身體素質,當代的孩子都已經和以前的孩子們不一樣了,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尚不成熟的心智下,這種情況也容易催生出一些駭人聽聞的惡行。更何況,在法律知識的普及下,難説有多少惡之花是在盤算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之後,才進行的知法犯法!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調,實屬民心所向,然而法律的完善並非終極大招,社會還有更多要做的事情來編織防護網,阻斷更多惡童的出現。
二、巨嬰,成年人世界裏的消耗者
“誰還不是個寶寶”,一度躥紅的網絡用語,流行於青年人羣中,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不缺任重道遠,偶爾賣個萌以寶寶自居,很是無傷大雅,也能夠博得大家會心一笑。然而,當一個成年人,真的發自內心地把自己當個寶寶,那就得另當別論,這是一件讓周圍人膽寒的事情。成年人本應當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是社會的建設主力軍,一個巨嬰的出現,則意味着社會資源或者感情將被無端消耗。
一是不夠擔當,推脱責任。一個人成年之前,生活尚且不能夠完全自力更生,至少需要在一位監護人的照料下,才能正常生活學習。由於小孩子們的心智尚不成熟,在正確的是非觀念形成之前,即使偶爾犯下一些錯誤,人們也大都會習慣性地選擇原諒。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就是從對自己負責開始,逐漸把自己的責任覆蓋到整個家庭,乃至擔當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嬰幼兒不會説話,唯有通過哭鬧吸引成年人的注意,才能獲得照料,這本是人類求生的本能。直到,巨嬰的出現,人們才發現這居然還能是一種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即周圍的人需要圍繞自己的想法而來,一旦稍有不滿,動輒就要鬧出點動靜,像極了小孩子得不到就哭,絲毫不見成年人的互相包容,更不見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無論是工作學習中,遇到這般人物,都極為消耗時間、精力。
二是不可預見性的行為方式。俗話説,“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説變就變”,拿孩子的臉,來和天氣多變的六月作類比,這也説明了,孩子們的情緒到底有多善變,而且,孩子們的善變往往是出乎大人意料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情緒平穩屬於默認屬性,毫無來由的翻臉哭鬧,毫無來由的開心大笑,都會被視為精神不正常的表現。所謂成年人,不止是身體上的發育成熟,還有心理建設的完善,不再是兒童時期的不滿就鬧,也不是青少年時期的不服就幹。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大家共同構成並維護着這個社會,這就需要大家遵守共同的規則,比如可預見性的行為方式,就是其中默認的一種。
如果有個成年人情緒行為複雜多變,讓人捉不着頭腦,但確實又不是一個精神病患者。那麼,這個人除去小概率是個天才的可能,大概率是自我認知裏依然是個寶寶,只有低幼時期的人,才會只顧自己的感情,這就意味着成為了成年人世界中的異類,相處且困難,更難談人與人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