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罵,父母做的這3件事傷孩子更深

比起打罵,父母做的這3件事傷孩子更深

文:文雨

説起小時候從父母那兒受到的心靈創傷,很多人都會提到“打罵”二字。

然而,比起打罵,還有一些傷害隱藏得很深,家長們常常會輕視、忽略。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説説,父母哪3種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1、爸媽動不動就吵架

對一個小孩子來説,父親就是頭頂的天,母親就是託舉的地。

不論吵架的根源是否在孩子身上,只要爸媽一吵起來,孩子都會被夾在中間。

他們會想:爸媽吵得那麼兇,會不會拋下我啊?我該怎麼辦?

俞敏洪曾説,家庭就像一台複印機,父母是原件而孩子是複印件。

家長頻繁使用語言暴力,將給孩子造成數不盡的負面影響:

孩子變得缺乏安全感,進而變得敏感多慮、拒絕社交;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當出現分歧和摩擦時,孩子很可能採取同樣的做法;

孩子會錯誤地認為,解決矛盾不在於討論分析,而是誰吵得大聲誰就贏;

如果父母遷怒於孩子,或強迫孩子站隊,孩子很可能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動不動就吵架,甚至還會讓孩子對家庭、婚姻產生悲觀看法。

為了避免上述後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雙方積極尋求溝通,並趁機教孩子如何處理問題、解決矛盾。

比起打罵,父母做的這3件事傷孩子更深

2、有區別地對待孩子

一些家長想讓孩子“知恥而後勇”,便總拿他們和其他小孩作比較。

然而,大多數孩子讀不懂激將法的深意,他們只會覺得:

為什麼爸媽只盯着自己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長處?

為什麼別的孩子隨便就能收到爸媽的誇讚,而自己卻很難得到他們的認可?

時間一長,孩子很容易產生“學習、做事是為了討父母開心”的扭曲想法。

區別對待的情況,不僅發生在家庭與家庭之間,也發生在家庭內部。

比起打罵,父母做的這3件事傷孩子更深

隨着二胎家庭的增多,如何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成了很多父母關注的問題。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偏心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被冷落的孩子,遇到各類狀況不願求助家長,性格變得孤僻自卑;

受偏愛的孩子,被家長寵得啥也不會做,還可能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為了避免上述後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把關注重心放在自家孩子身上,並儘可能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

3、對孩子施加冷暴力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很多家長選擇不予理會:

孩子想買玩具?別理他走開便好。孩子故意弄出聲響想引起注意?那就假裝沒聽到。

冷處理的做法,看似替父母省了不少事,實則卻是對孩子的“冷暴力”。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自己沒那麼重要、在父母面前沒什麼存在感。

結果,一些孩子破罐子破摔,另一些孩子為獲得爸媽回應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還有的家長,習慣性地以大人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為。

在他們看來,孩子犯錯就是存心給自己添堵,就是屢教不聽、屢教不改。

他們沒有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不給孩子任何狡辯的機會,哪怕孩子哭着説“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也無動於衷。

結果,孩子沒有取得一點兒長進,反而變得膽小怕錯、做起事來畏畏縮縮的。

為了避免上述後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爸媽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學會控制情緒,聽聽孩子的解釋再決定如何教育。

孩子生下來便是孩子,但父母不是。

要想成為合格甚至優秀的父母,我們需要不斷反思學習,和孩子一同進步。

比起打罵,上面這3件事更傷孩子的心,家長們一定要避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2 字。

轉載請註明: 比起打罵,父母做的這3件事傷孩子更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