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8年後,泉城“跤兒”將再戰全運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健康

上千次的摟抱、摔打才能練就不俗的摔跤技藝。

初秋時節的濟南,在經十一路的心武國術館內,幾名年輕人正在這裏揮汗如雨地訓練。天藍色的場地上,小夥子們一遍又一遍地摔倒、起身、再摔倒,汗水模糊了他們的眼睛,也浸透了身上厚厚的褡褳衣。累了,小夥子們就雙手扶着膝蓋咧着嘴喘兩口粗氣,然後擦一擦臉上的汗水,繼續訓練。一週五天,每天三個小時,他們已經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在國術館的一角,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詞寫在白板上,這也代表了選手們的心聲。

年逾八旬的馬連年先生為即將出徵全運會的弟子們教授摔跤技法。

這幾名年輕人並不是專業的運動員,他們有的是武術教練、企業職工,還有的是個體營業者,他們正在練習的則是在我國有着悠久歷史和廣泛羣眾基礎的一項體育運動“中國式摔跤”。第十四屆全運會將於9月在陝西開幕,本屆全運會重新將中國式摔跤納入了羣眾類競賽項目中,這也是時隔28年,中國式摔跤重回全運會競賽項目。也正是這個契機,將濟南熱愛此項運動的幾名年輕人聚在了一起,他們將代表山東、代表濟南參加本屆全運會中國式摔跤四個級別的競技。

馬鞍山樹林中的這塊跤場已有幾十年歷史,現在中國式摔跤在這裏繼續延續。

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景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望。

為避免選手們受傷,訓練中教練員一直在旁保護。

這幾名年輕人的教練也是個年輕人,他叫陳映男,今年36歲,本職工作從事通信行業,自幼師從舅舅、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氏跤術”傳承人馬連年先生練習中國式摔跤。馬連年先生是一位曾代表濟南征戰過全國錦標賽的摔跤好手。據陳映男介紹,泉城濟南自20世紀20年代起就有“跤城”的稱號,曾與北京、天津、保定並稱為四大“跤城”。據記載,1915年,濟南曾創辦“山東武術傳習所”,開設武術及摔跤兩科。“傳習所”對學員進行了系統培訓,在濟南培訓出許多著名跤手,奠定了跤城濟南人才傳承基礎。據馬連年先生介紹,其祖父馬子英便是當時“山東武術傳習所”的首席武術教官,精於摔跤;父親馬清宗接續祖藝,在“全國第一屆民族形式傳統體育競賽、表演運動大會”上力搏羣雄獲得全國中量級摔跤冠軍。此後,濟南民間摔跤之風日盛,20世紀60年代,濟南眾多的學校、工廠均開展摔跤運動,還定期舉行比賽,場面空前,濟南跤手在多屆全運會上也有不俗戰績。1962年下半年,因國家面臨自然災害,各級摔跤專業隊相繼減少。1993年,在第七屆全運會結束後,中國式摔跤最終被移出了全運會競賽項目,濟南跤手也離開了全國最高舞台……

在訓練間隙,教練陳映男通過播放視頻指出選手們的不足。

泉城“跤兒”期待將中國式摔跤發揚光大。

“推滑車、抖皮條”等傳統練功技法是練習摔跤的基本功。

近些年來,雖然中國式摔跤運動不再如昔日一般紅火,但在濟南卻仍然活躍着一批熱愛這項傳統運動的習武之人,其中就以馬連年先生沿襲的“馬氏跤術”為代表,以師徒傳授的方式散佈在民間。此次參加第十四屆全運會中國式摔跤的四名濟南選手便都來自“馬氏跤術”門下。如今,隨着第十四屆全運會的臨近,這些小夥子們加大了訓練量,在國術館內、在馬鞍山樹林中黃土墊成的跤場上,使用“抖皮條、拉滑車、擲沙袋”等傳承了百餘年的傳統摔跤練功法一遍遍地磨礪身體、增強毅力,期待着在本屆全運會上為齊魯大地、為泉城人民爭得榮譽,也期待着將這一根植於中華大地幾千年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濟南日報 記者:崔健 王蓓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