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裏面遊戲多,就買這個吧。”
“先生,請問您這是買給誰的呢?”
“我兒子。”
“您的孩子今年多大呢?”
“5歲。”
“麻煩您7年以後再來取貨。”
爸爸聽到這句話,不可思議的看向售貨員:“你在説什麼?”
服務員誠懇的説:“平板電腦適合12歲以上的孩子使用。他年紀還很小,應該跟您享受家庭時光,然後好好理解温柔與愛,在他變得太冷漠之前……”
爸爸媽媽聽了這話,愣了一下,然後被説服了,看了看孩子説:“過陣子再買吧。”
孩子望着爸爸,認真的答:“好的~”
這是幾年前的一部泰國廣告片,有網友重新發到網上,很多人看到後説,泰國廣告片從沒讓人失望。
短短的一分多鐘,卻有很多細節值得深思。
來之前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流淌的冷漠,服務員不賣的時候,孩子臉上心聲被説出來的躲藏,以及服務員一番表述後,爸爸媽媽臉上的憤怒的消失,和對待孩子方式的轉變。
一個人人都明白,卻又很難做到的道理,這部廣告片僅用一兩分鐘,就生動的呈現了出來。
就像影片中呈現的那樣,你以為孩子是真的很喜歡玩平板玩遊戲嗎?
可能是,但是這些樂趣,在孩子眼裏,遠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來得美好。只是他習慣了,所以也變得無所謂。
有位媽媽曾經帶着孩子去看兒童行為方面的專家,專家拿着一個燈照了孩子的臉兩下,孩子都沒有什麼反應,過了一會兒就跑開了。
專家就問,你的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太集中,多動,記憶力不好,邏輯思維也沒有?
媽媽的反應很激動,因為孩子的問題一下被説中了。
專家又問,他是不是每天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很長?
媽媽更是激動,她説,孩子平時是交給奶奶帶的,奶奶不想出門,就每天給孩子看電視,一天看電視的時間能超過8小時,不管她怎麼和老人溝通都沒有用。
專家就説,“這樣不行,你看我剛才照孩子臉,那麼強的光,孩子卻連基本的追蹤能力都沒有。”
孩子如果經常玩兒手機看電視,他會被其中高強度的內容持續刺激,聲光電充斥着孩子的拿到,讓孩子在放下手機的時候變得遲鈍,注意力無法集中,大腦無法思考,對周圍的人反應也變得冷漠。
所謂冷漠,就是孩子的注意力在虛擬世界裏待久了,對待真實的世界就會漠不關心,他會覺得現實世界中的時間,都是暫時的,只有在手機裏,在平板裏,才是他真正的世界。吃飯、睡覺,都是為了滿足身體需求,即使爸爸媽媽帶着自己出去玩兒,也只是一個形式,他心裏想的是趕快結束,回家好玩兒手機和平板。
與此同時,大人也總是離不開手機,和孩子是一樣的。
這樣各自沉浸在自己手機裏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怎麼會不冷漠呢?
為啥孩子手裏能夠有一個手機一個平板呢?
説到底是父母的默認和支持。一個沒有手機沒有平板的孩子,會不停的找爸爸媽媽,父母就清閒不下來了。
很多家長,嘴上説着不讓孩子玩兒,卻還是給孩子準備了手機、平板,甚至很多孩子上學的時候都帶着手機,即使老師多次強調不讓孩子帶,也依然有學生往學校帶。
所以説,想讓孩子放下手機,根源在父母這裏。
父母要做的,是給孩子營造更有趣的現實世界,讓孩子感受親子互動的温暖和愛。
就像那位拒絕顧客買平板的店員説的那樣,“您應該讓孩子好好理解温柔與愛,在他變得太冷漠之前。”
與此同時,有很多父母一直都做的很好,他們從孩子出生後就沒有讓孩子養成玩兒手機的習慣,不管何時,都有人陪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玩耍,和他一起關注身邊的一切,解答孩子的好奇心,陪着孩子去探索。
孩子長大後,週末就帶着孩子去找一些有意思的活動,去博物館,去圖書館,去撿樹葉,去摘草莓,或者在家裏畫畫,拼圖,做遊戲,又或者去學游泳,學跳舞,學輪滑……
豐富的生活讓孩子長出足夠的神經,對生活充滿熱愛,對家人學會關愛,對自己的興趣和力量也有更好的認知。
而這個過程中,大人也會發現,原來沒有被手機控制的自己,多出來很多時間,收穫了很多成長,開始變得更好了。試一試吧,你會發現原來你錯過了很多。